阿羅耶識的意思、阿羅耶識的詳細解釋
阿羅耶識的解釋
即阿賴耶識。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臧者,瑜伽師所謂阿羅耶識(此從 真諦 譯, 真諦 又譯阿梨耶。 玄奘 則譯阿賴耶。今審其音,以阿羅耶為正),謂其能臧所臧執臧。持諸種,故為能臧矣。受諸熏,故為所臧矣。任諸根,故為執臧矣。”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 莊周 亦雲:‘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外物》。遊者,旌旗之流,流雖多,一屬於縿,謂之天遊。指縿以拟阿羅耶;指流以拟六識。無阿羅耶,則六根、六識相紛拏。斯執臧之説已。”參見“ 阿賴耶識 ”。
詞語分解
- 阿羅的解釋 見“ 阿羅漢 ”。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專業解析
阿羅耶識(ālāyāvijñāna),又常譯為阿賴耶識或藏識,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唯識學派)核心理論“八識”中的第八識,指一種深層、根本的心識,具有儲藏一切經驗種子并作為生命流轉根本依止的功能。
-
基本定義與核心含義:
- 根本識:阿羅耶識被視為前七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生起和活動的根本依據與基礎。它如同大海,前七識如同海面上的波浪。
- 藏識: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指它能攝藏、儲存一切行為(業)和經驗所留下的潛在力量或印記,稱為“種子”;“所藏”指它本身是前七識活動所熏習(留下印記)的對象;“執藏”指第七末那識恒常地執着阿羅耶識為内在的自我(“我”)。
- 種子識:阿羅耶識最重要的功能是含藏、保存和引發一切現象(包括物質世界和心識活動)的潛在力量或原因,即“種子”。這些種子遇緣成熟時,會顯現為相應的現象(“現行”),而現行活動又會反過來熏習阿羅耶識,形成新的種子。這種“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循環構成了生命流轉和世界顯現的根本機制。
-
詞源與異譯:
- “阿羅耶識”(Ālāyavijñāna)源自梵語。Ālāya 意為“宅舍”、“住處”、“貯藏”,vijñāna 意為“識”。故其本義為“藏識”或“宅識”,強調其作為一切種子貯藏之所的特性。
- 除“阿羅耶識”、“阿賴耶識”外,常見的漢譯名還有“藏識”、“異熟識”(強調其能引生未來果報)、“一切種識”(強調其含藏萬法種子)等。
-
功能與特點:
- 無記性:阿羅耶識本身非善非惡(無記),它能含藏善惡等各種性質的種子。
- 恒轉如瀑流:此識從無始以來持續不斷地活動、流轉,如同奔騰不息的瀑布,是生命相續不斷的内在主體。
- 輪回主體:在佛教否定實體性靈魂(“我”)的前提下,阿羅耶識及其所含藏的業力種子被視為生命在六道中生死輪回的承載體和内在聯繫。
- 根身、器界之本:阿羅耶識所藏的種子成熟時,不僅能産生心識活動(前七識),也能産生衆生的身體(根身)和所依存的物質世界(器界)。
-
在唯識學中的地位:
- 阿羅耶識是唯識學解釋宇宙萬法(一切現象)生起(“萬法唯識”)的最根本依據。一切現象皆由阿羅耶識中的種子變現而來(“識所變”)。
- 修行解脫的關鍵也在于對阿羅耶識的轉化。通過修行,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轉舍有漏的阿羅耶識,最終轉得清淨無漏的“大圓鏡智”。
權威參考來源: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阿賴耶識”條目:提供了經典定義、三藏義、詞源及在唯識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來源: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出版)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阿賴耶識”條目:詳細闡述了阿賴耶識的語義、功能、特性及其在唯識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作用。 (來源: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見于“中華佛典寶庫”等學術數據庫)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唯識三十論》相關注釋:提供了唯識經典《唯識三十論》中對阿賴耶識(阿羅耶識)的論述及傳統注疏的要點解析。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 《唯識三十論》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阿羅耶識”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 詞源:該詞是梵語音譯,在不同佛經翻譯中有變體。例如,玄奘譯作“阿賴耶識”,真谛譯為“阿梨耶識”或“阿羅耶識”。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認為“阿羅耶”更接近梵語原音。
- 基本含義:指佛陀或菩薩超越個人利益與欲望的智慧與悟性,即“無我”的認知境界。
二、哲學内涵
在瑜伽行派(唯識宗)體系中,阿羅耶識(阿賴耶識)為第八識,功能包括:
- 能藏:儲存一切業力種子;
- 所藏:接受外界熏習形成新種子;
- 執藏:維持生命活動,執持根身。
三、延伸解讀
- 超越性:代表超越世俗認知的智慧,用于認識真理和解脫苦難。
- 學術關聯:章炳麟将莊子思想中的“心無天遊”與阿羅耶識類比,認為其如同“旌旗之縿”,統攝六識(感官意識)。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佛教哲學讨論或修行語境中,強調通過無我智慧達到解脫。例如描述高僧大德的覺悟境界。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譯本的差異或佛教唯識理論體系,可參考章炳麟《國故論衡》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鵲百骸長侯車鈴陳陳相因撤銷螭堦從婢單劣擣蓍答司馬谏議書掉尾趸賣惰驕法門寺方位角工傷構詞法構禍沽酒過甚其詞哈欠荷蓋惠允疆潦角兵記功忘過既灌積害疾霆舊貫鈞輔撩東劄西禮畢砺兵溜軒毛牦杩子墨鏡攀高匹侪破財搶地窮理盡性曲贊人定勝天熱能彡彡紗箱蛇漠瘡手胼足胝衰老衰統水皮彤車屠酤外秀聞而生畏鄉校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