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連篇累牘 ”。 清 湯斌 《江南鎮江府海防同知冉渠吳公墓志銘》:“偶爾撰述,信筆抒寫,連篇絫幅。”
關于成語“連篇絫幅”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形容文章或文字篇幅冗長、内容重複堆砌,與“連篇累牍”同義。多用于批評文章缺乏重點或過度鋪陳。
拼音與結構
用法與語境
適用于批評文字冗長的場景,例如:“學術論文應避免連篇絫幅,需簡明扼要。”近義詞為“長篇大論”,反義詞為“簡明扼要”“言簡意赅”。
出處與演變
該成語為“連篇累牍”的異體寫法,原出自《隋書·李谔傳》:“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因“絫”為“累”的古字,現代已較少使用。
示例參考
可造句:“這份報告連篇絫幅,讀者難以抓住核心觀點。”
建議:查閱《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權威語言類網站(如漢典)獲取更多例句及用法分析。
《連篇絫幅》(lián piān f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連續的篇幅。它形容文章或書籍内容豐富,才思流暢,篇幅連綿不斷。
《連篇絫幅》由三個漢字組成:連(從)+ 纟(紅絲)+ 幅(帛幕)。結構上可以看出,《連篇絫幅》是由“紅絲帛幕連起來”的意象組成。
其中,“連”字由“辶”(辵)和“車”組成,辶表示“走”;纟(紅絲)是“紅絲線”;幅(帛幕)原意是由“今”和“已”組成,表示“重重疊加的帛幕”的意思。
根據部首和筆畫,連(辶+車):辶為辶部首,由3個筆畫組成;纟(紅絲):纟為纟部首,由3個筆畫組成;幅(帛幕):巾為布部首,由8個筆畫組成。
《連篇絫幅》最早出現在宋代孔甯的《金剛經疏證義》中。在繁體字中,連篇絫幅的寫法為《連片絕幅》。
在古代,漢字的造字方法并不統一,所以《連篇絫幅》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例如,《連篇絫幅》在東漢時期的寫法為《連篇絶幅》,在清代則寫作《連若吙幅》。
他的文章如《連篇絫幅》,句句貫穿,結構緊密。
組詞:連篇、篇章、集錦、雜文
近義詞:連成一片、才思縱橫、鋪陳如織
反義詞:一無所長、毫無頭緒、支離破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