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朝鞭的意思、繞朝鞭的詳細解釋
繞朝鞭的解釋
見“ 繞朝策 ”。
詞語分解
- 繞的解釋 繞 (繞) à 纏:繞線。纏繞。 糾纏,弄迷糊:繞嘴。繞口令。 走彎曲迂回的路:繞遠。繞道。繞越。 圍着轉:繞場一周。圍繞。環繞。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繞朝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不同側重:
1.基本含義
- 拼音:rào cháo biān(或讀作ráo cháo biān,存在方言差異)。
- 核心意義:原指封建王朝統治者在朝堂上對犯人施以鞭刑的殘酷手段,後引申為比喻統治者對人民的殘暴壓迫。
2.曆史背景與演變
- 起源:與古代刑罰制度相關,具體指在朝廷公開場合執行鞭刑,具有震懾和警示作用。
- 同義詞:部分文獻中寫作“繞朝策”(“策”古指馬鞭),兩者含義相通。例如唐代李白詩句“臨行将贈繞朝鞭”,即用此典故表達臨别時的激勵或警示。
3.用法與語境
- 文學比喻:常用于形容專制統治的暴虐,或借古諷今批判苛政。
- 現代延伸:在口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學類文本中。
4.辨析
- 常見誤讀:易與“繞朝策”混淆,實為同一典故的不同表述。
-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僅标注讀音或簡單釋義,建議參考高權威性文獻(如、3、9)以獲取準确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繞朝鞭
《繞朝鞭》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在古代朝廷中,官員們互相推诿責任,無人負責的現象。這個成語的含義是形象地比喻官場上責任逃避的現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繞(纟繩)+ 朝(貝貝口)+ 鞭(革革革)。
來源:《繞朝鞭》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明代吳正憲的《棠陰錄》一書中。書中記載了南宋時期一位名叫鄧學實的官員,他為了逃避責任,将一根鞭子繞在朝廷的柱子上,以此來推卸自己的過失。這個故事成為後來《繞朝鞭》這個成語的來源。
繁體:繞朝鞭
古時候漢字寫法:繞朝鞭(纟紬四辶乙)
例句:在當今社會,許多官員常常出現繞朝鞭的現象,他們往往互相推卸責任,無人願意承擔責任。
組詞:繞圈子、繞指柔、繞梁三日、繞行、朝夕相處、鞭長莫及。
近義詞:甩鍋、推卸責任、推诿
反義詞:負責、擔當、勇擔重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