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斋的意思、水陆斋的详细解释
水陆斋的解释
即水陆道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水陆》:“今释氏教中有水陆斋仪。按其事始出於 梁武帝 萧衍 。初,帝居 法云寺 。一夕,梦僧教设水陆斋,觉而求其仪。”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孙延寿 嚮仲 云,渠知 餘杭县 日,有 临安 铁塔院 僧 志添 ,来为县人作水陆斋。”参见“ 水陆道场 ”。
词语分解
- 水的解释 水 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河流:汉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笔。墨
专业解析
水陆斋,又称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中一种规模宏大、仪式隆重的超度法会,旨在普济水陆一切亡灵,使其脱离苦难,往生善道。其名称与核心含义可从字面和宗教内涵两方面理解:
-
字面含义与仪式对象:
- “水陆”: 指仪式普济的对象范围。“水”代表水中(如江河湖海)的亡灵,“陆”代表陆地上(包括空中)的亡灵。合称“水陆”即泛指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一切沉沦受苦的众生,特别是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这个名称直接点明了法会的普济性质,不分水陆空、不分亲疏贵贱。
- “斋”: 本意指清净身心、过午不食,后引申为以清净食物供养佛法僧三宝及众生的仪式或活动。在水陆法会中,“斋”特指通过庄严的仪式、诵经、持咒、施食等方式,为亡灵提供法食(佛法滋养)和物质食粮(食物供养),助其解脱饥渴之苦,听闻佛法,增长善根。
-
宗教内涵与核心目的:
- 超度荐亡: 水陆斋最主要的目的是超度亡灵。通过僧众如法如仪地诵经、礼忏、施放焰口、供奉牌位等,借助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和清净三宝的功德力,使参与法会的亡灵(特别是恶道众生)得以听闻佛法、忏悔业障、消除罪愆、脱离苦海,最终往生净土或善道。
- 冥阳两利: 水陆斋不仅利益幽冥界的亡灵,也利益阳世的生者。生者通过虔诚参与、供养布施、诵经念佛,可以为自己及现世亲人积累福德资粮,消灾延寿,祈求平安吉祥。体现了佛教“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精神。
- 普济群生: 其核心精神是“平等普济”。法会设立内坛和外坛多个坛场,所诵经典涵盖大乘佛教主要经律论(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诸般忏法等),通过种种仪式,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有情,特别是无祀孤魂,体现了大乘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济世情怀。
- 忏悔祈福: 法会中包含大量的忏悔仪轨,参与者通过忏悔自身及历代祖先的罪业,祈求三宝加持,消除业障,同时为现世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历史渊源与发展:
水陆法会相传起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据宋代宗鉴《释门正统》等记载,梁武帝夜梦神僧告之需设斋普济幽冥,后得宝志禅师等人协助,综合大小乘经典,制成仪文,于金山寺首次启建。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高僧(如唐代英禅师、宋代杨锷、志磐,明代莲池大师、清代仪润法师等)的增补修订,水陆仪轨逐渐完善定型,成为中国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法会之一。
仪式特点:
水陆法会通常持续七天七夜(也有缩短版),规模宏大,需数十乃至上百位僧人共同参与。主要分为:
- 内坛: 核心坛场,进行最重要的仪式,如结界、发符悬幡、请圣、供上堂、供下堂、授幽冥戒、礼忏、上供、告赦、诵《地藏经》、上圆满供、烧圆满香、送圣等,参与者需严格持戒。
- 外坛: 包括大坛(拜《梁皇宝忏》)、诸经坛(诵《法华经》等)、净土坛(念佛)、华严坛(诵《华严经》)、楞严坛(诵《楞严经》)、法华坛(诵《法华经》)等,各坛同时进行,诵经拜忏。
- 焰口施食: 通常在法会期间举行,尤其是最后一天下午的“圆满焰口”,规模最大,通过施食真言和手印,普施饮食于饿鬼道众生。
水陆斋是中国佛教融合经教、仪轨、艺术(音乐、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法事活动。其名称“水陆”点明了普济对象的广泛性,“斋”体现了以清净供养济度众生的本质。其核心在于通过如法的仪式和僧众的清净功德,超度水陆空一切亡灵,使其离苦得乐,同时也为生者祈福消灾,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根本精神。
参考来源:
- 丁福保 编纂. 《佛学大辞典》. “水陆会”条目. (权威佛学工具书)
- 中国佛教协会 编. 《中国佛教仪规》. 相关章节. (系统介绍佛教仪式)
- 周叔迦. 《法苑谈丛》. “水陆法会”部分. (著名佛教学者著作)
- 圣凯 著. 《中国汉传佛教礼仪》. 相关章节. (当代学者研究专著)
- 《水陆仪轨会本》. (现行水陆法会所用仪轨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
水陆斋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教仪式,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渊源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水陆斋又称“水陆道场”,是佛教超度亡灵、普济六道众生的法会仪式。名称源于“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的宗教理念,旨在通过供奉饮食救拔水陆一切亡灵。
2. 起源与传说
据记载,水陆斋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在法云寺梦见神僧指点设立此仪式,后依据《阿难遇面然鬼王》的典故,制定仪轨,并于金山寺首次举办。
3. 宗教意义
仪式以“平等斛食”为核心,即向水陆空三界一切生灵施舍斋食,尤其关注堕入恶道的亡灵,体现佛教慈悲济度的思想。参与者通过诵经、设供等方式积累功德,祈求消灾解厄。
4. 历史记载
宋代文献如《事物纪原》《鸡肋编》均提及水陆斋仪式的流行。例如,宋人庄季裕记载临安僧人为民众举办法会,说明其已融入民间信仰。
注:水陆斋的完整仪轨复杂,需持续多日,包含结界、诵经、供奉等环节,具体细节可参考佛教经典文献或寺院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百际备物边陇闭壅步顿柴鸡缠头赀成兆才差序村杀搭趿貂褐篼子蠹棍恶宾鄂托繁阜法音复写贵大和鹊货郎子疆略瞷询教率惊魄近捷俊补诳罔闚觊类龟列荣力能律格梅谿明镜缥清前言不答后语人保入迁三矢潸潸神休私贴竦桀台槐桃之夭夭田头透物电光图白忒屯踬托伏外面尾闾悟慧舞轮汙世详说闲谷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