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水陆道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水陆》:“今释氏教中有水陆斋仪。按其事始出於 梁武帝 萧衍 。初,帝居 法云寺 。一夕,梦僧教设水陆斋,觉而求其仪。”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孙延寿 嚮仲 云,渠知 餘杭县 日,有 临安 铁塔院 僧 志添 ,来为县人作水陆斋。”参见“ 水陆道场 ”。
水陆斋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教仪式,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渊源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水陆斋又称“水陆道场”,是佛教超度亡灵、普济六道众生的法会仪式。名称源于“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的宗教理念,旨在通过供奉饮食救拔水陆一切亡灵。
2. 起源与传说
据记载,水陆斋始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在法云寺梦见神僧指点设立此仪式,后依据《阿难遇面然鬼王》的典故,制定仪轨,并于金山寺首次举办。
3. 宗教意义
仪式以“平等斛食”为核心,即向水陆空三界一切生灵施舍斋食,尤其关注堕入恶道的亡灵,体现佛教慈悲济度的思想。参与者通过诵经、设供等方式积累功德,祈求消灾解厄。
4. 历史记载
宋代文献如《事物纪原》《鸡肋编》均提及水陆斋仪式的流行。例如,宋人庄季裕记载临安僧人为民众举办法会,说明其已融入民间信仰。
注:水陆斋的完整仪轨复杂,需持续多日,包含结界、诵经、供奉等环节,具体细节可参考佛教经典文献或寺院记载。
《水陆斋》是一个成语,意指对佛教寺庙中的水陆殿进行修缮或修建。它代表着对佛教信仰的推崇和关注。
《水陆斋》的部首是“氵”和“斤”,共有12画。
《水陆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行宫或佛寺中常见的建筑物名称。在古代文献中,有关《水陆斋》的记载,如佛教文化遗迹施治长沙水陆斋记。
在繁体字中,《水陆斋》的写法为《水陸齋》。
在古代,有关《水陆斋》的写法会略有不同,例如在《佛教源流通考全书》中记载的写法是:“水陌齋”。
1. 举办水陆斋,以祈求风调雨顺。
2. 这座寺庙经过水陆斋后,焕然一新。
3. 他出资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水陆斋,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之心。
组词:水陆交通、水陆两用、斋戒
近义词:水陆道场
反义词:地上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