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鞶囊的意思、鞶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鞶囊的解釋

(1).革制的囊。古人用以盛手巾細物。《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王崩于 洛陽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無名氏《曹瞞傳》:“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八:“﹝ 李文定公 ﹞在 陝 西,籍諸州兵數為小冊,嘗置鞶囊中以自隨。”

(2).革制的囊。古代職官用以盛印绶。 北魏 後,以其不同繡飾表示官階。 漢 班固 《與窦憲箋》:“ 固 于 張掖縣 受賜所服物虎頭繡鞶囊一雙。”《宋書·禮志五》:“鞶,古制也。 漢 代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此囊盛綬也。”《隋書·禮儀志六》:“鞶囊,二品已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綵縷,七、八、九品綵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明 何景明 《三清山人歌》:“山人佩劍冠遠遊,腰間鞶囊垂虎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鞶囊是中國古代一種隨身攜帶的革制容器,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與用途 鞶囊主要用于盛放手巾、印章、細碎物品等。因古人服飾無口袋設計,這類便攜容器成為日常生活必需品。官員也會用它存放印绶,兼具實用與身份象征功能。

2. 材質與形制 • 材質:多采用皮革制作(故稱"革囊"),早期可見羊皮制品
• 尺寸:考古發現實物如新疆鄯善古墓出土的鞶囊長約6.7厘米,寬約3.7厘米,開口處有系帶

3. 曆史演變 作為荷包的前身,鞶囊在《晉書》《三國志》等文獻中均有記載。例如《曹瞞傳》提到曹操"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印證其日常使用場景。

需注意:由于現存史料和考古證據有限,部分細節可能存在争議。建議結合博物館實物或權威曆史研究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鞶囊》是什麼意思

《鞶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用鞶皮制成的囊袋。鞶皮是一種用動物的皮毛制成的硬質皮革。在古代,人們常常用鞶皮制作囊袋,用于盛放物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鞶囊》這個詞是由“革”、“囗”、“鞋”、“目”四個部首組成。根據字典的解釋,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來源和繁體字

《鞶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文字形狀和演變。在演變過程中,一些字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形成了繁體字。例如,簡化字“鞋”在繁體字中為“革”,而“目”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文字記載,古時候《鞶囊》的寫法是“鞶囊”,與現代的寫法相同。

例句

1. 他将重要文件裝入鞶囊中,然後系在腰間。

2. 這個鞶囊是由老師親手制作的,質量非常好。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鞶制(用鞶皮制作)、鞶皮(制作鞶囊的材料)。

近義詞:皮囊、皮包。

反義詞:鐵皮袋、塑料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