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簠簋不脩的意思、簠簋不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簠簋不脩的解釋

見“ 簠簋不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簠簋不脩"(fǔ guǐ bù xiū)是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字面指祭祀禮器未妥善整理,深層喻指官員失職貪腐。簠為方形食器,簋為圓形食器,二者在周禮中屬于重要祭器,其整潔程度直接反映主祭者的誠敬态度。據《漢書·賈誼傳》記載,該詞早在漢代就被用作彈劾官吏的婉辭,如"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左傳·桓公二年》注疏進一步闡釋:"粢盛委之所藏,軍人重器,故曰'簠簋不脩'",将禮器管理失當引申為軍國要務的渎職行為。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強調,該成語保留了先秦"以物喻德"的修辭傳統,通過具體器物映射抽象官德。

需要注意的是,該成語存在"簠簋不饬""簠簋不飾"等異文形式,字異而義同。現代漢語研究中,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入"監察術語"條目,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語文》期刊考訂其語義演變軌迹,印證了該詞在中國廉政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簠簋不脩”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主要用于婉轉批評官員的貪腐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賈誼傳》,原文以“簠簋不飾”表述,意為官員“不廉正”,後演變為“簠簋不脩”。唐代顔真卿在碑文中也引用此語,強調對貪吏的譴責。

用法與語境

相關成語

文化意義

此成語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官吏道德的高度重視,以及“為尊者諱”的委婉表達傳統。通過器物失修暗示行為失德,既保留體面,又傳遞批判态度。

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或唐代碑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駕百腳旗悲風蔔簭彩鹢宸賞愁楚蠢迪鹑臘代詞典幹第行鬥彩度涉翻山涉水分處鋒穎閣路垢坌光降桂枝片玉黑出律和木化風槐館幻造僭攘金汁爛斧柯良晤烈性子栎木另行浏陽冒失鬼馬羣空木愣愣内藩粘滞鳥使你唱我和烹鶴樸鈍淺嘗辄止起酵蛩邊桡襲嫂溺叔援善道沙泉慎肅守道安貧衰紅思遟田齊天下大亂窕邃亡人牌無故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