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簋不脩的意思、簠簋不脩的詳細解釋
簠簋不脩的解釋
見“ 簠簋不飾 ”。
詞語分解
- 簠簋的解釋 .簠與簋。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晏子春秋·雜上十二》:“ 景公 飲酒,夜移于 晏子 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
- 不脩的解釋 亦作“ 不修 ”。.不修明;不整治。《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人事曠而不脩。”.不修繕。 漢 班彪 《北征賦》:
網絡擴展解釋
“簠簋不脩”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主要用于婉轉批評官員的貪腐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簠(fǔ)和簋(guǐ)是古代祭祀或宴飲時盛放食物的禮器,“不脩”即不修整、不潔淨。字面上指禮器未妥善整理,暗喻官員品行不端、貪污腐敗。
- 引申義:代指官吏不廉潔,是古代彈劾官員時的一種委婉說法。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賈誼傳》,原文以“簠簋不飾”表述,意為官員“不廉正”,後演變為“簠簋不脩”。唐代顔真卿在碑文中也引用此語,強調對貪吏的譴責。
用法與語境
- 適用對象:專指官員貪污,而非普通人的不修邊幅(的解釋可能存在混淆)。
- 語言風格:屬于書面雅言,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書中,現代使用較少。
相關成語
- 近義詞:簠簋不飾、簠簋不飭(異體寫法,含義相同)。
- 反義詞:廉潔奉公、兩袖清風。
文化意義
此成語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官吏道德的高度重視,以及“為尊者諱”的委婉表達傳統。通過器物失修暗示行為失德,既保留體面,又傳遞批判态度。
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或唐代碑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簠簋不脩》的意思
《簠簋不脩》是一句成語,意為指行為不端、品德不修。它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不合規範,道德修養不夠。
拆分部首和筆畫
《簠簋不脩》共有三個字,分别是簠、簋、不、脩。
- 簠的部首是竹,總筆畫數為20。
- 簋的部首是簙,總筆畫數為19。
- 不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4。
- 脩的部首是肉,總筆畫數為15。
來源和繁體
《簠簋不脩》這句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在文言文中,簠簋又寫作賦䠔。
繁體字“賦”表示用在古代祭祀時盛食物的器皿,與現代的飯碗類似。而“䠔”是貫穿器皿上的把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簠簋的字形不同于現代。簠字中間沒有豎筆,簋字右邊的豎筆則直接連接到上方橫筆。
例句
他的品德修養差,行為舉止總是簠簋不脩。
組詞
品德修養、行為舉止、不合規範、道德修養、品行不端
近義詞
言行不檢、品行不端、行為不端、舉止不當、行為不合規範
反義詞
品行端正、言行舉止得體、德行高尚、言行合宜、行為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