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司徒的意思、大司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司徒的解釋

官名。 周 官有大司徒,掌國家之土地與人民。 漢 哀帝 時罷丞相之職,置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 東漢 時稱司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司徒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職名稱,起源于周代,為“三公”之一(一說屬六卿),掌管國家土地、戶籍、賦稅及教化等事務,職權相當于後世的戶部尚書。其釋義與曆史沿革如下:


一、基本釋義與字源


二、曆史沿革與職能

  1. 周代起源

    據《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大司徒位列六卿,職責包括:

    • 劃分邦國土地疆域(“辨其邦國、都鄙之數”);
    • 管理戶籍、征收賦稅(“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
    • 推行教化,安定民生(“施十有二教焉,以阜萬民”)。
  2. 漢代至明清演變

    • 西漢:漢成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漢書·百官公卿表》),總攬政務。
    • 東漢:改稱“司徒”,去“大”字,仍為三公之一(《後漢書·百官志》)。
    • 後世:隋唐後職能漸歸戶部,元代複設“司徒”為榮譽虛銜,明代廢止。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文化影響

大司徒作為古代行政體系的核心職位,體現了中國傳統“以農立國”“教化治民”的治理思想。其名稱與職能深刻影響了後世“戶部”“民政部”等機構的設立邏輯。

注:因古代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典籍為準。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周禮》《漢書》原典或專業辭書電子版(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大司徒”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官職,其含義和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西周時期的職能

大司徒是西周時期地官系統的最高官職,主管國家財賦收入,主要職責包括:

  1. 土地管理:通過“土均之法”均平土地,劃分土地等級,并制定賦稅标準。
  2. 物産調控:辨别各地物産(五物九等),調節賦稅征收,管理財賦收支(參考《周禮·地官司徒上》)。
  3. 民生保障:負責災荒救濟、減免積欠賦稅、評估物價等。

二、漢代的演變

漢代對大司徒的職能和名稱進行了調整:

  1. 三公之一:漢哀帝時廢丞相,設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分管民政、軍事和工程。
  2. 職能變化:東漢時改稱“司徒”,職權逐漸側重于教化與民政,與西周時期的財賦管理有所區别。

三、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具體職責差異,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榜賣拔頭拂過蔽明塞聰避形産的車技誠恪癡蟲道德認識大同煤礦蹬蹭颠狂定質鬥争度歲蛾眉豆逢機立斷服氣嘎斯隔艙光頭還敬荷橐持籌皇治活火山兼圻交混極暴解郁稭子鏡照開門延盜課算恪言扣浪連理帶斂散瀝情柳岸拿款凝玩彷像破丢不答錢荒碻據且自人啬夫喪沮身分詩艹刷新厮趕停騰推贊托翼務必烏鵲相醢笑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