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的意思、大司徒的詳細解釋
大司徒的解釋
官名。 周 官有大司徒,掌國家之土地與人民。 漢 哀帝 時罷丞相之職,置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 東漢 時稱司徒。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司徒的解釋 .官名。相傳 少昊 始置, 唐 虞 因之。 周 時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漢哀帝 元壽 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列三公。 東漢 時改稱司徒。曆代因之
網絡擴展解釋
“大司徒”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官職,其含義和職能隨朝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西周時期的職能
大司徒是西周時期地官系統的最高官職,主管國家財賦收入,主要職責包括:
- 土地管理:通過“土均之法”均平土地,劃分土地等級,并制定賦稅标準。
- 物産調控:辨别各地物産(五物九等),調節賦稅征收,管理財賦收支(參考《周禮·地官司徒上》)。
- 民生保障:負責災荒救濟、減免積欠賦稅、評估物價等。
二、漢代的演變
漢代對大司徒的職能和名稱進行了調整:
- 三公之一:漢哀帝時廢丞相,設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稱“三公”,分管民政、軍事和工程。
- 職能變化:東漢時改稱“司徒”,職權逐漸側重于教化與民政,與西周時期的財賦管理有所區别。
三、其他說明
- 詞義延伸:部分詞典将其作為成語,代指“官職顯赫之人”,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語境。
- 曆史地位:作為西周至漢代的核心官職,大司徒對古代土地制度、賦稅體系及社會穩定有深遠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具體職責差異,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司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表示古代政府官銜的最高級别,通常指負責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大司徒》的拆分部首是「大」字的「大」,而筆畫數分别是「大」字的三畫,「司」字的五畫,和「徒」字的六畫。
來源和繁體:《大司徒》這個詞源自古代中國的官制,司徒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職位,主要負責國家的朝政和行政管理。繁體字「大司徒」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大司徒」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保持了相對一緻的形狀和結構。
例句:他的出色管理能力使得他成為了一位合格的大司徒。
組詞:大使、司法、大臣、徒弟等。
近義詞:大官、大臣、高官等。
反義詞:小吏、底層、烏合之衆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