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铤鹿的意思、铤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铤鹿的解釋

快速奔逃的鹿。亦比喻處于窮途末路铤而走險的人。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之二:“鋌鹿偶然完首尾,爛羊多賴得公侯。”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論和議書》:“突豕失勢,鋌鹿已窮。”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黎民羣鋌鹿,緑野斷扶犂。”參見“ 鋌而走險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铤鹿(tǐng l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字源與古籍用例進行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铤:本義指疾走、快跑 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疾走也”,引申為急速逃離或冒險行動(如“铤而走險”)。
    • 鹿:此處指代被追逐的獵物,古時常象征倉皇逃竄的對象(如“逐鹿”喻争奪權勢)。

      核心含義:形容鹿因受驚而急速奔逃的狀态,強調驚慌失控的逃離行為。

  2. 古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文言典籍,如:

    《左傳·文公十七年》有“铤而走險,急何能擇?”(“铤”通“挺”,指急迫冒險),後世将“铤鹿”引申為受迫逃亡的困境 。


二、引申與比喻義

  1. 倉皇逃命的象征

    鹿性溫馴易驚,故“铤鹿”喻指人在危急中失去從容、狼狽奔逃,如清代筆記《巢林筆談》載:“寇至,民如铤鹿四散。”

    :戰亂中百姓如铤鹿,求生無路。

  2. 政治隱喻

    結合“逐鹿”典故(《史記·淮陰侯列傳》),可暗喻權力鬥争中失勢者的潰逃。

    :王朝傾覆,舊臣若铤鹿不知所歸。


三、使用注意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11卷,第1300頁,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古代漢語詞典》 中華書局,2014年,第1452頁“铤”字條。
  3. 《左傳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文公十七年章節注解 。
  4. 《巢林筆談》校注本 中華書局,2019年,卷五“紀災”篇 。

網絡擴展解釋

"铤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铤鹿"讀作dìng lù(部分來源标注為dìng lù或tǐng lù,但主流讀音為前者),字面指快速奔逃的鹿,引申為處于絕境而铤而走險的人。

二、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比喻義
    原指被追獵時驚慌逃竄的鹿,後常用于比喻陷入絕境、孤注一擲的人或群體。例如清代黃遵憲詩句“鋌鹿偶然完首尾”,即用此典形容清末社會動蕩中被迫反抗的民衆。

  2. 與“铤而走險”的關聯
    該詞與成語“铤而走險”(指無路可走時冒險行動)同源,均源自《左傳》中“鋌而走險,急何能擇”的典故。

三、其他釋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铤鹿”有“事物極為相似,難以區分”的含義,但此解釋缺乏古籍用例支撐,可能與字形或讀音混淆有關,建議以傳統釋義為準。

四、使用示例


提示:關于讀音和釋義差異,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八方支援八風半除邦經變幻無窮辨人刬卻蚩蚩嚚嚚沖瀜籌酌粗魯丹扉雕萃跌家打事笃正法寺甘州曲攻讀勾絞桄充皆悉擠奶寄情拘賣局署恇惶浪藉略地連洲劣把流景揚輝辇緻俳諧僑氓清熱秋晩曲媚攘羭入室賓閃避事濟屍蹷市厘侍視收孰霜奁疏班蜀姜宿殃太古唐蕃會盟碑拓寫頭伏未了緣緯蕭汙聞顯表香氣香湯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