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略誦讀。 漢 徐幹 《中論·考僞》:“多識流俗之故,麤誦詩書之文,託之乎博文。”
“麤誦”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需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角度分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麤”為“粗”的異體字,本義指獸類毛發粗糙,引申為“粗略、未加工”之意;“誦”指誦讀、背誦,含“口頭表達”的語義特征。二者組合後,“麤誦”可解作“粗略地誦讀”或“未經精研的複述”,多用于形容對典籍文獻的淺層學習狀态,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曾引《文心雕龍》注疏“學者麤誦章句,未達精微”佐證該用法。
從文字學角度考證,“麤”字甲骨文作三鹿相疊形,《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段玉裁注稱“麤但訓疏,不訓行”,說明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粗疏”展開。當代《辭海》将該詞歸入“古代讀書法”範疇,強調其與“精讀”形成方法論對比。需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見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
“麤誦”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粗略地誦讀,即對文字内容進行淺層次、不深入的閱讀或背誦,缺乏細緻理解。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幹的《中論·考僞》,例句為“多識流俗之故,麤誦詩書之文”,用于批評浮于表面的學習态度。
發音與字形
現代應用
屬于生僻詞,多出現在古籍或文言文研究中。現代漢語中幾乎不使用,但可用于形容學習态度不紮實的現象,例如:“治學若止于麤誦,終難窺其深意。”(需結合語境使用)
相關文獻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有收錄,現代網絡詞典如魯芽網、求學網等亦提供簡釋。
提示:如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注釋或《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以确保準确性。
百戲人北匈奴撥亂濟時鹑褐大呼隆倒拽電冰櫃調數釘螺斷毀二十進制發爵發生認識論楓橋浮剽扶翊慣于鬼路桂轺鼓桡化零為整黃葦見利忘義焦糜羁賤屦校居中痾疹苦口惡石聯竿柳鬥立憲祿米麼陋蒙瀎旁徵博引疲敝青蟬栖禽熱炒人來客往乳梨僧樓僧塔商标少艾舌言石南食食疏而不漏朔鼙天地母題筆讬邏溫饫庑金五閑縣丞顯姓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