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略誦讀。 漢 徐幹 《中論·考僞》:“多識流俗之故,麤誦詩書之文,託之乎博文。”
“麤誦”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指粗略地誦讀,即對文字内容進行淺層次、不深入的閱讀或背誦,缺乏細緻理解。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徐幹的《中論·考僞》,例句為“多識流俗之故,麤誦詩書之文”,用于批評浮于表面的學習态度。
發音與字形
現代應用
屬于生僻詞,多出現在古籍或文言文研究中。現代漢語中幾乎不使用,但可用于形容學習态度不紮實的現象,例如:“治學若止于麤誦,終難窺其深意。”(需結合語境使用)
相關文獻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有收錄,現代網絡詞典如魯芽網、求學網等亦提供簡釋。
提示:如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注釋或《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以确保準确性。
麤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聲音粗糙、嘶啞的誦讀或唱歌。它主要由兩個部首組成:麥字頭和讠字旁,共計11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使用該詞的記錄。
麤誦的繁體字為「麤誦」。
在古代,「麤誦」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相似,采用類似的組合,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的嗓音很麤誦,聽起來有些刺耳。
2. 這位歌手在演唱過程中刻意做出麤誦的效果,給歌曲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麤聲(形容聲音粗糙的聲音)
粗誦(粗糙而有力的誦讀)
嘶啞(聲音嘶啞,刺耳)
刺耳、沙啞、粗重
悅耳、清脆、柔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