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方異域的意思、殊方異域的詳細解釋
殊方異域的解釋
殊方:遠方;異域:異邦。泛指遠方或國外。
詞語分解
- 殊方的解釋 .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漢書·董仲舒傳》:“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漢書·藝文志》:“時君世主,好惡殊方。”.遠方,異域。
- 異域的解釋 ∶外國立功異域 ∶他鄉;外鄉;異鄉詳細解釋亦作“異域”。.他鄉;外地。《楚辭·九章·抽思》:“有鳥自南兮,來集 漢 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 王逸 注:“背離鄉黨,居他邑也。” 唐 杜甫
網絡擴展解釋
“殊方異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遠方或異國他鄉,多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殊方:指“遠方”,強調地理上的遙遠性。
- 異域:意為“異邦、外國”,側重文化或地域的差異性。
- 整體含義:聯合兩個近義詞,泛指遠離本土的陌生地域或國家,既包含空間距離,也隱含文化差異。
2.出處與用法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明史·西域傳》也提到“殊方異域鳥言侏俪之使,輻辏阙廷”。
- 語法功能:常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如“殊方異域的使者”“慕化殊方異域”。
3.近義詞與特點
- 近義詞:異域他鄉。
- 結構特點:屬于聯合式成語(ABCD型),中性詞,無褒貶色彩。
4.文化内涵
-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遠方未知地域的想象,常用于描述外交、文化交融的場景,如史書中的異國朝貢記載。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大唐西域記》《明史》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殊方異域
《殊方異域》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不同的地方和國家。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成兩個部首:歹(dǎi)和方(fāng)。
總共有17畫。
來源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晉人有妾,有子曰殊方。季梁謂其母曰:‘君辱,請遺之。’遺之曰:‘吾父塚也。’故晉人曰殊方,謂逆者也。”原意是指季梁的兒子殊方因為出身賤微而受到侮辱。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表示不同的地方和國家。
繁體
《殊方異域》
古時候漢字寫法
殊方異域
例句
他一生遊曆了許多國家,對于殊方異域有着豐富的體驗和了解。
組詞
殊異、異域風情、方方面面、方向、方便、方寸之地、方言、方圓、方丈、方案、方頭未滅、殊途同歸
近義詞
異域、外邦、異地、外方、異國
反義詞
同域、本國、本土、内陸、本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