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的意思、囫囵的詳細解釋
囫囵的解釋
(1).完整;整個兒。 元 張可久 《沉醉東風·氣毬》曲:“元氣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西遊記》第二四回:“﹝ 八戒 ﹞見了果子,拿過來,張開口,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 孫梨 《村歌》下篇九:“一輩子了,你們誰見過我穿一件囫囵衣裳?”
(2).含糊;糊塗。《朱子語類》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 老 莊 所謂恍惚者。”囫圇,一本作“ 鶻淪 ”。 元 湯式 《一枝花·自省》曲:“想思夢不覺,囫圇謎難猜。”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若早知你這般圈繢,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圇。”
詞語分解
- 囫的解釋 囫 ú 〔囫囵〕整個的、完全不缺,如“囫囫吞棗”(喻學習上不加分析,不作消化理解,含糊籠統地接受下來)。 筆畫數:; 部首:囗; 筆順編號:
- 囵的解釋 囵 (圇) ú 〔囫囵〕見“ (圇)囫”。 筆畫數:; 部首:囗;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囫囵(húlún)是一個形容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表示“完整無缺的;整個兒的”意思,強調事物未被分割、破壞或消化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圍繞“完整”與“未加分析”展開。
一、 基本釋義與用法
- 形容完整的事物: 指物體保持原有的整體形态,未被分開、破碎或損傷。
- 例:他餓極了,囫囵吞下了一個大包子。(指整個包子未經咀嚼完整地咽下)
- 例:時間太久,記憶已經模糊,隻剩下一些囫囵的印象。(指不清晰但大緻完整的記憶片段)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比喻籠統、不細緻: 引申指對事物、知識或道理的理解、接受是模糊的、籠統的、未經深入分析和消化的。
- 例:學習知識要理解透徹,不能囫囵吞棗。(此為其最常用的引申義,見下文詳解)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 構詞特點與方言用法
- 聯綿詞: “囫囵”是一個典型的雙音節單純詞(聯綿詞),兩個字共同表示一個完整的概念,不能拆開單獨解釋其構成語素的意義。
- 方言含義: 在某些方言(如北方話)中,“囫囵”也可直接用作名詞,指“整個兒的東西”或“囫囵個兒”。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三、 核心成語解析:“囫囵吞棗”
“囫囵吞棗”是“囫囵”最經典和常用的用法,源于一個古代寓言故事:
- 字面意思: 把整個棗子不加咀嚼地吞下去。
- 比喻意義: 比喻學習或理解事物時不加分析、籠統接受、生吞活剝、不求甚解。強調隻求快速接收表面信息或數量,而不去深入理解、消化其内涵和精髓。
- 例:讀書切忌囫囵吞棗,要細細品味才能領會其中深意。來源:此成語典故及通用釋義見于多部權威成語詞典及漢語教材,如《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囫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ú lún,常用于形容事物未經分解或思考的整體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完整、整個兒
指事物保持原樣未受破壞,如“囫囵吞棗”(比喻學習時不加分析,籠統接受)。
- 含糊、糊塗
引申為對事物理解模糊或缺乏深入思考的狀态,如“囫囵謎難猜”(形容問題複雜難解)。
二、詳細解釋
- 語源與演變
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碧岩錄》中“渾侖吞個棗”,後逐漸演變為“囫囵”。
- 使用場景
- 具體事物:形容物體完整(例:“囫囵衣裳”)。
- 抽象概念:描述思維或表達的籠統性(例:“囫囵一物”)。
三、常見搭配與成語
- 囫囵吞棗
- 釋義:比喻學習時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 出處:宋代《碧岩錄》。
- 囫囵覺
- 釋義:指完整、未被打斷的睡眠(例:“睡個囫囵覺”)。
四、注意事項
- 讀音:注意“囫”讀作hú,而非“wú”。
- 書寫:字形結構複雜,需注意“囗”部包裹“勿”與“侖”的組合。
五、例句參考
- 學習要細嚼慢咽,切勿囫囵吞棗。
- 他說話總是囫囵不清,讓人難以理解。
- 母親多年未睡過一個囫囵覺。
如需更全面的曆史用例或拓展閱讀,可參考《朱子語類》《西遊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報名北面比栉罷民蠶叢路漕道長嗟常制辰牡饬射俦儗怆恨棰笞賜告痤然得墨忒耳登池上樓靛青電綫帝策遏絶紛綸官閣詭故黑心符揮擾将雛謹秘狙伏殼郎豬盔子李默然靈景羅舞魯魚陶陰瞞天智悶沉沉門舊能言陪隨憑欄撲蚩齊輯氣滿志得荠苨沙背商機燒磚實業界肅成讨乞痛生生通天寶帶五彩戲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烏虬霧吐五政下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