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礲錯”。1.磨治。語出 漢 揚雄 《法言·學行》:“夫有刀者礲諸,有玉者錯諸。不礲不錯焉攸用?礲而錯諸,質在其中矣。” 李軌 注:“礲錯,治之名。” 宋 陳師道 《次韻答秦少章》:“珪璧雖具美,礱錯加璀璨。”
(2).磨煉;切磋研讨。 宋 蘇轼 《答陸道士書》:“若得一見 子由 ,礱錯其所未至,則某可以受賜。”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先大父夬庵公傳》:“﹝ 梁履繩 ﹞善讀書,既擷其精,并正其誤,與其兄 曜化 相礱錯,一時有 元方 、 季方 之目。”
“砻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磨治器物
源自漢代揚雄《法言·學行》:“夫有刀者礲諸,有玉者錯諸。不礲不錯焉攸用?”(李軌注:“礲錯,治之名。”)
指對刀、玉等器物進行打磨加工,使其更精良。
磨煉與提升
宋代陳師道《次韻答秦少章》中“珪璧雖具美,礱錯加璀璨”,比喻通過錘煉使人或事物更加完善。
學術或思想的切磋研讨
蘇轼在《答陸道士書》中提到“礱錯其所未至”,強調通過交流探讨修正不足。
該詞兼具物理加工與抽象錘煉的雙重含義,既可描述具體器物的磨制(如刀、玉),也可指代個人修養、學問的切磋精進。
“砻錯”體現了漢語中“物人同理”的思維,既是對器物的雕琢,也是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法言·學行》原文或宋代詩文用例。
砻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石的石部分和隆的隆字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石和隆,總共有19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言》中,是一個古代漢字。
在繁體字中,砻錯的寫法為礱錯。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形狀和意義。
下面是砻錯這個詞的一個例句:
他在工作中犯了很多砻錯,最後導緻項目失敗。
砻錯這個詞可以進行一些相關的組詞,如砻石、砻磨等。其中,砻石指的是用石磨碾磨食物或草藥的工具;砻磨則指的是使用砻石來研磨物品。
砻錯的近義詞可以是犯錯、錯誤等,它們在表達上都指的是犯下錯誤的意思。而砻錯的反義詞可以是正确、準确等,它們則表示事情做得沒有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