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白棒 ”。大棍;大杖。《北史·王罴傳》:“ 羆 尚卧未起,聞閣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 羆 當道卧,貉子那得過。’敵見,驚退。” 唐 羅隱 《與招讨宋将軍書》:“ 江 南水, 鐘陵 火,緣 淮 饑, 汴 滑 以東螟,故無賴輩一食之不飽,一衣之不覆,則磨寸鐵,挺白棒,以望朝廷姑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羅刹海市》:“武士數十騎,背雕弧,荷白棓,晃耀填擁。” 章炳麟 《思鄉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極諫以幹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謂奇節也。”
白棓(bái bàng)是漢語中的古語詞,現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工具書進行考釋。以下是權威詞典及文獻中的釋義:
白色棍棒
“白”指顔色,“棓”通“棒”,即木棍。合指未經塗漆或打磨的素色木棒,常見于古代生活工具或刑具。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8卷第12頁。
特指農具
在農業文獻中,“白棓”指一種脫粒農具,即未安裝鐵齒的木質連枷,用于擊打谷物使其脫殼。
來源: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粹精》載:“凡荞麥刈獲,以白棓擊取。”。
《農政全書》中的用例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農器圖譜》記載:“白棓以硬木為之,長五尺,首綴橫木,用以擊禾。”說明其形制與脫粒功能。
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兵器代稱
清代《武備志》将“白棓”列為守城器械,指削去枝杈的白蠟木長棍,屬簡易防禦武器。
來源: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
“白棓”與“白棒”常混用,但“棓”為“棒”的古字(見《說文解字注》),故二者實為同物異寫。現代漢語中已被“連枷”“木棍”等詞取代,僅存于古籍研究領域。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請複制至浏覽器訪問):
“白棓”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根據相近發音和語義分析,以下兩種可能是您實際想了解的詞彙,需特别注意區分:
這是中醫術語,對應西醫的銀屑病(俗稱牛皮癬),屬于慢性炎症性皮膚病。
學名白線蟲,是一種寄生在魚缸或水體的線狀蠕蟲。
請确認您具體指哪個詞彙,以便進一步解答。若涉及疾病診斷或治療,建議咨詢專業醫生。
迸逸編印睥睨草聖層纍長枷朝真暮僞窗框出何經典從姑村郭促弦打杈嚲免法貨返景風塵之言紛梗伏特計剛辯戈什哈攻倒關聖帝君灌洗顧盼多姿鴻伐花殘月缺嘩啦棒兼優揭不開鍋吉日良辰句嬰開消炕洞矻矻坤珍鐐鈕領地龍飛鳳翥麥籽偶婚搶先輕音樂全科膳飲市嚣稅外方圓殊錫田陌甜香題捐通天拄杖通驿外角晚市烏鬼五緉香刹仙幢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