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破杯綱常;違反人倫。 馬王堆 漢 墓帛書《經法·國次》:“變故亂常,擅制更爽。” 晉 摯虞 《思遊賦》:“ 唐 則天而民咨兮, 癸 亂常而感虞。” 隋 王通 《文中子·禮樂》:“子謂 京房 郭璞 ,古之亂常人也。” 阮逸 注:“二子并乖正經,亂人倫者也。”
(2).異常;不正常。 明 劉基 《郁離子·荀卿論三祥》:“雖有鳳凰、麒麟日集於郊,無補 楚國 之罅漏,而況於易色之鳥,亂常之木乎!”
“亂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解釋,以下是詳細解析:
“亂常”由“亂”(無序、混亂)和“常”(規律、常态)組成,字面指事物失去原有秩序或規律,處于混亂狀态。例如形容社會動蕩、行為異常等場景。
破壞綱常倫理
指違反傳統倫理道德或社會規範。例如古代文獻中提到的“破杯綱常”“亂人倫”,常用于批判違背禮法的行為。如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國次》記載:“變故亂常,擅制更爽”()。
異常、不合常規
形容事物狀态異常,偏離正常規律。例如明代劉基《郁離子》中提到的“亂常之木”,指違背自然生長規律的樹木()。
部分文獻(如《文中子·禮樂》)将“亂常”引申為批判某些曆史人物行為乖張、擾亂秩序,例如“京房、郭璞”被稱作“亂常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不同語境的應用,可參考查字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亂常(luàn chá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亂”和“常”兩個部分組成。
“亂”字的部首是丿,總共有七個筆畫,它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大量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樣子。而“常”字的部首是巾,總共有五個筆畫,是一個會意字,表示常常不變的狀态。
“亂常”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司馬刍》一篇中,原文為:“亂常則不步。”意思是指秩序混亂時,無法循規蹈矩。
在繁體字中,“亂常”字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為「亂常」。
古代漢字常常有不同的寫法,而“亂常”一詞在古時候也有一種不同的寫法,為“亂長”,其中的“長”是對“常”字在古代的稱呼。
1. 街上的交通亂常,車輛紛紛堵塞。
2. 他的生活作息非常亂常,總是晚上才睡覺。
亂曲、亂哄哄、亂七八糟、亂豎琴、亂扔、常年、日常、常态等等。
混亂、雜亂、紛亂、淩亂。
有序、整齊、規律、井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