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戍邊的意思、戍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戍邊的解釋

[garrison the frontier] 防守邊境,守衛邊疆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詳細解釋

(1).駐守邊疆。《尉缭子·兵令下》:“兵戍邊一歲,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軍。”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宋 蘇轍 《民政策下五》:“戍邊之謀,始於 秦 漢 。” 丁玲 《杜晚香·這是什麼地方》:“你們當年打過仗,有過功,現在在這裡屯墾戍邊。”

(2).充軍邊疆。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初,拟守邊将帥守備不設,被賊侵入境内虜掠人民者,律戍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義仆》:“有故巡撫某,貪吏也,以罪戍邊,使其僕 李七 往來販玉。” 郭沫若 《司馬遷發憤》:“ 烏氏倮 本是遣到 長城 去戍邊的窮光蛋,因為他會做生意……他便成了富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戍邊”是由“戍”和“邊”構成的動賓式合成詞,指軍隊駐守邊疆以防禦外敵侵擾的行為。《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守衛邊疆”,強調軍事防禦性質。從字形演變看,“戍”為甲骨文象形字,字形為“人持戈”,《漢語大詞典》釋其本義為“武裝守衛”,引申為長期駐防;“邊”指疆域邊界,特指古代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接壤的北部邊疆。

該詞具有三重文化内涵:

  1. 軍事制度:秦漢時期已形成成體系的戍邊制度,如居延漢簡記載戍卒需完成烽燧警戒、屯田等任務;
  2. 文學意象:唐代邊塞詩中頻繁出現,如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映射戍邊者的家國情懷;
  3. 現代引申:當代語境中延伸指代邊防戰士保家衛國的奉獻精神,《人民日報》多用于表彰邊疆建設者。

從詞性演變觀察,“戍”在先秦文獻中多作動詞,南北朝後可與“卒”“所”構成“戍卒”“戍所”等複合名詞,但“戍邊”始終保留動賓結構的語法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戍邊”是漢語詞彙,指防守邊境、守衛邊疆的行為。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1. 基本釋義
    “戍”的本義是“軍隊駐守”,“邊”指邊疆,合起來意為駐守邊疆。該詞強調軍事防禦性質,常見于古代軍事或曆史文獻。例如唐代杜甫詩句“歸來頭白還戍邊”,描述士兵一生駐守邊疆的情景。

  2. 曆史背景

    • 秦漢時期:戍邊制度已成型,如《尉缭子·兵令下》記載士兵戍邊一年未歸需按軍法處置。
    • 唐宋時期:戍邊成為常态軍事任務,宋代蘇轍稱“戍邊之謀始于秦漢”,說明其曆史延續性。
    • 明清時期:戍邊範圍擴大至充軍邊疆,如明代姚士磷《見隻編》提到犯罪者可被發配戍邊。
  3. 文學引用
    該詞常出現在詩詞中,如杜甫《兵車行》用“戍邊”反映戰争對百姓的長期影響,傳遞悲壯情感。郭沫若《司馬遷發憤》則以“戍邊”暗喻人物命運轉折。

  4. 現代意義
    當代語境中,“戍邊”更多用于描述邊防軍人保衛國土的職責,例如“戍邊戰士”已成為體現軍人奉獻精神的标準表述。

總結
“戍邊”既包含軍事防禦的客觀行為,也承載着家國情懷的文化意象,其曆史跨度從古代延續至今,核心内涵始終圍繞邊疆守衛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闇傷百鍊鏡白石道人蚌埠市不他不支長伯搽油抹粉吃偏食誕應道别達仕達失蠻鞮鍪東堂夢端節範物乏嗣覆護撫迹鼓腹簋簠夯漢鴻軒毀宅鹣蟨膠版攪聒積昏勁陰具草矩形客人礦石糧油莅政禮正癃痹蠻橫南北披豁平在千秋歲乞祠遒雅曲節摔炮抒發書府酸與歲首談妙逃稅透支銀畏日無本生意無限小香槽小譴小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