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節
即端午節。 魯迅 《書信集·緻曹靖華》:“端節信收到。”參見“ 端午 ”。
端節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名稱與含義
水語稱“借端”或“過端”,意為“歲首”或“新年”,直譯為“吃年”,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
時間與曆法
依據水族典籍《水書》和水曆推算,端節在水曆年底至歲首(對應農曆八月至十月)舉行,以慶祝豐收并迎接新年。
節日活動
包含祭祀祖先、賽馬、敲銅鼓、宴飲等,具有辭舊迎新、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
少數文獻(如魯迅書信)将“端節”作為端午節的簡稱,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且易混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端節在水族文化中為核心概念,承載深厚的曆史與民俗價值;作為端午節别稱時則屬于方言或特定語境用法。建議優先以水族節日的含義理解該詞。
《端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稱為端午節。它是農曆五月初五,代表着夏季的開始。這個節日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内涵,與屈原的傳說和賽龍舟的傳統活動息息相關。
《端節》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立”和“月”,其中“立”為上部部首,表示事物的豎立;“月”為下部部首,表示時間和月份。整個詞共有5個筆畫。
《端節》一詞的來源是很古老的。它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原指屈原的忌日。後來根據屈原的故事和傳說,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慶祝夏季開始的節日。在繁體字中,《端節》可以寫作《端節》。
在古時候,寫作《端節》的字形和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中的“立”更像是兩個橫杠相連,而“月”則由一個半圓和一條豎線構成。這種寫法在古代的文獻中留存至今。
1. 今年的《端節》我們準備包粽子和賽龍舟。
2. 孩子們非常喜歡過《端節》,因為他們*********到美味的粽子。
組詞:端午節、端午粽、粽子
近義詞:龍舟節、屈原節、重陽節
反義詞:元宵節、中秋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