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語的音譯。意指 * 徒。《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三八年鳳翔長春觀公據碑》:“這聖旨文字裡:和尚根底寺,也立喬大師根底胡木刺,先生根底觀院,達失蠻根底蜜昔吉,那的每引頭兒拜天底人,不得俗人搔擾。” 蔡美彪 注:“達失蠻或譯答失蠻、達識蠻、達實蜜、大石馬,指 * 徒,音譯自波斯語。”
“達失蠻”是元代文獻中常見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詞源與含義
“達失蠻”是波斯語“dānishmand”(دانشمند)的音譯,原意為“有學問的人”或“學者”,但在元代漢語文獻中特指回教徒(穆斯林)。該詞在不同曆史文本中也被譯為“答失蠻”“達識蠻”等,均為波斯語同一詞彙的異寫。
曆史用例
在元代官方文件中,該詞常與佛教、道教等宗教并列提及。例如《元代白話碑集錄》記載:“達失蠻根底蜜昔吉”,其中“蜜昔吉”對應回教宗教場所,表明元代政府對不同宗教群體的分類管理。
社會背景
元代多元文化交融,“達失蠻”的稱呼反映了當時對伊斯蘭教群體的官方認可。該詞多用于公文或碑刻,屬于中性表述,未含貶義。
相關延伸
學者蔡美彪指出,該詞音譯形式多樣,可能與不同地區的波斯語方言或漢語記音習慣有關,但核心指向伊斯蘭教徒的身份。
此詞是元代對穆斯林群體的特定稱謂,兼具語言學與曆史研究價值。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元代白話碑集錄》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