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敝開;開誠。《晉書·陸玩傳》:“特以端右機要,事務殷多,臣已盈六十之年,智力有限,疾患深重,體氣日弊,朝夕自勵,非復所堪……乞陛下披豁聖懷,霈然垂允。” 唐 杜甫 《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天涯喜相見,披豁對吾真。” 仇兆鳌 注:“披豁,即開心見誠之意。” 清 沉欽圻 《贈徐元歎》詩:“不是尋常話箭鋒,生平披豁見心胸。”
(2).開朗;明亮。 宋 蘇轼 《淩虛台》詩:“青山雖雲遠,似亦識公顔。崩騰赴幽賞,披豁露天慳。” 明 李東陽 《題陳考功所藏山水圖》詩:“炎天倦眼藉披豁,從事索詩如傳驛。” 清 劉大櫆 《烏程闵君墓志銘》:“又善於誘掖,其言披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鹹如夢寐驚覺。”
(3).啟發。 金松岑 《心聲》:“斯音也,號召衆籟之喑噎,披豁羣竅之聾聵,滌蕩筦絃之淫聽,張皇金石之雅奏。”
“披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ī huō,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開誠坦率
指敞開心扉、坦誠相待,如《晉書·陸玩傳》中“乞陛下披豁聖懷”,杜甫詩句“披豁對吾真”也以此表達真誠交流的态度。
開朗明亮
形容心境或環境的開闊明朗,如蘇轼《淩虛台》以“披豁露天慳”描繪豁然開朗的意境。
啟發心智
金代文人金松岑曾用“披豁羣竅之聾聵”比喻思想受啟發後的頓悟。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披豁是一個四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披:由扌(手)和皮組成,總共五個筆畫。
豁:由豕(豬)和害組成,總共七個筆畫。
披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用來描述一種豪放不羁的氣質和行為态度。
在繁體字中,披豁的寫法仍然是「披豁」。
在古代,「披豁」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廣韻》中,「披豁」曾以「披㧟」的形式出現。
1. 他的披豁性格使得他在社交圈中獨樹一幟。
2. 散發出披豁氣質的女子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3. 在困境面前,他總是以披豁的心态面對挑戰。
披揚、披露、豁達、豁免、豁然、豁然開朗。
灑脫、放蕩、豪放、張揚。
拘束、保守、拘謹、拘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