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日的意思、畏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日的解釋

[scorching sun] 烈日。畏通“隈”

夏與畏日争。——[英]赫胥黎著、 嚴複譯《天演論》

詳細解釋

(1).《左傳·文公七年》:“ 趙衰 ,冬日之日也; 趙盾 ,夏日之日也。” 杜預 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後因稱夏天的太陽為“畏日”,意為炎熱可畏。 唐 杜甫 《過洞庭湖》詩:“破浪南風正,回檣畏日斜。” 宋 蘇轼 《春貼子詞·皇太妃閣》之四:“自有梧楸鄣畏日,仍欣麥黍報豐年。”

(2).怕犯日忌。古人迷信,認為某些年、月、日不宜做某種事情,稱為日忌。 唐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 永 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畏日”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與引申義

  1. 指夏季烈日
    源自《左傳·文公七年》中“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的典故,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後以“畏日”代指酷暑烈日,如杜甫《過洞庭湖》中“回樯畏日斜”,蘇轼詩詞中“自有梧楸鄣畏日”均用此意。

  2. 通假用法
    部分文獻中“畏”通“隈”,表“炎熱”義,如嚴複譯《天演論》中“夏與畏日争”即描述烈日炙烤的場景。

二、古代民俗含義
古人迷信特定日期有禁忌,稱“日忌”。“畏日”亦指對此類禁忌的畏懼,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中“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即描述某人因忌諱日辰而過度謹慎。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描述,既可指物理層面的畏避烈日(如避暑行為),也可引申表達對嚴酷環境或壓力的回避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日

《畏日》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漢語詞,拆分成部首和筆畫後,第一個字是“⺈”,它屬于“⺈字底部”部首,它的筆畫數是3。第二個字是“日”,它屬于“日字底部”部首,它的筆畫數是4。

《畏日》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它形容的是對太陽、白天等有關太陽活動的現象感到畏懼和恐懼。它傳遞的情感是對太陽的敬畏和對于光明世界的未知感。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人對太陽或白天的害怕和不安。

《畏日》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畏日」。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對于《畏日》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畏日》的例句:

1. 他對于陽光下的戶外活動總是感到畏日。

2. 她的恐高症越發嚴重,連到陽台上都畏日。

3. 由于害怕光線,他總是選擇在陰暗的地方工作,對于畏日已經成了習慣。

4. 女孩子總是對那個高個子男生畏日,因為他給人一種強烈的陽光感。

相關詞彙

組詞:日光、畏懼、日出、日落、日程、日常、日用、太陽

近義詞:恐日、怕日、懼日

反義詞:喜日、愛陽光、熱愛日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