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霜猋 ”。亦作“ 霜飇 ”。凜冽的寒風。 三國 魏 曹植 《平原懿公主诔》:“悲風激興,霜猋雪雰。”《宋書·孔觊傳》:“螳黽微命,拟雷霆之衝;已枯之葉,當霜飆之隊。” 唐 李白 《酬崔五郎中》詩:“是時霜飇寒,逸興臨華池。” 宋 蘇轼 《和陶<歸園田居>》之五:“霜飆散氛祲,廓然似朝旭。” 清 鄭火焯 《迷神引》詞:“霜飆雁落,繞滄波路。”
霜飙,漢語複合詞,由“霜”與“飙”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代“寒冷凜冽的勁風”,常見于古典文學語境中。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霜飙意為“寒冽的暴風”,常與秋冬時令關聯,用以描繪蕭瑟的自然景象或肅殺的社會氛圍。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詞素溯源
“霜”本義為水汽凝華形成的白色冰晶,《說文解字》釋作“喪也,成物者”,既指自然現象,又引申出肅殺、凝結的意象;“飙”在《玉篇》中解為“暴風也”,《爾雅·釋天》稱“扶搖謂之飙”,強調風的迅疾猛烈。兩字組合後形成“霜飙”,兼具溫度與力度的雙重特性。
文學意象
古代文賦中,霜飙常作為環境描寫的重要元素。如蘇轼《減字木蘭花》中“霜飙卷席,燭影搖紅夜将半”,以風勢渲染宴席散場的凄清;陸遊《雪後苦寒》中“霜飙卷地來,四野慘無色”,則通過風力強化冬季嚴寒的視覺沖擊。
近義辨析
與“寒風”“朔風”等詞相比,霜飙更突出風力強度與低溫特征的結合。清代《骈字類編》将其與“霜飔”“霜飂”列為同類詞彙,但“霜飙”因含“飙”字,更強調風的暴烈屬性。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詩詞研究及文學創作領域,具有鮮明的古典美學特征。
“霜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uāng biāo,多用于文學語境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源與演變:
使用場景:
如需具體例句或更多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白醪抱節君八旗兵弁語草表誠正塵仆赤骨肋傳瑞绌臣帶歲耳福發憷費詞風紋葛天古直海水聲速橫使很很鴻璧鴻俦魂識講座奸邪寄徑京韻大鼓極休誇張魁俉鈴索魯頓緑乳米已成炊拍拖旁辟平貼評選輕裘寝謀屈讓挼漬上賢上下同心繩墨舍然市陌熟能生巧贖死送湯素侯透漏土阆玩怠蜈蚣嗚軋無狀鹹韶械梏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