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刑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檢得 鮑莊 體有重傷,生以謀殺論死,備歷械梏。”
(2).用刑具拷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陽武侯》:“官收諸媪,械梏百端,皆無異言。”
“械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引申用法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比喻義,形容人被束縛或限制自由,例如:“在僵化制度下,創造力常受械梏”。但此用法較少見于古籍,更多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聊齋志異》原文。
“械梏”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被束縛、被限制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角”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械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人開始使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辨認出來。例如,在篆書時期,“械梏”字的寫法是由3個部分組成,上面一個“木”字旁,下面一個“角”字旁,中間一個“乚”字旁。
在繁體中,“械梏”字的寫法保留了原來的形狀,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它的繁體字形為「械梏」。這種寫法在部分華人社區和地區仍然常見。
1. 他身上的病痛,成了他心靈的械梏。
2. 這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嚴苛,将人民束縛在械梏之中。
組詞:械具、械鬥、械戰、械卷。
近義詞:束縛、限制、拘束。
反義詞:解放、自由、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