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形狀。《老子》:“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王弼 注:“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呂氏春秋·大樂》:“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
(2).沒有功績。《史記·夏本紀》:“﹝ 舜 ﹞行視 鯀 之治水無狀,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 唐 元稹 《裴誗充河南節度判官制》:“爾等佐 釗 ,斯任不細,苟或無狀,其思有尤。可依前件。” 宋 葉適 《始議一》:“然宰輔無狀,踵失策,繼舊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
(3).謂行為失檢,沒有禮貌。《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 秦中 , 秦中 吏卒遇之多無狀。”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汪端明》:“陛下方以天下養,有司無狀,褻慢如此。”《封神演義》第五十回:“爾師見吾且躬身稽首,你焉敢無狀!”京劇《白蛇傳》第十六場:“ 小青兒 性粗魯出言無狀,怎比得老禅師量似海洋?”
(4).謂所行丑惡無善狀。亦多作自謙之辭。《漢書·東方朔傳》:“妾無狀,負陛下,身當伏誅。” 宋 王安石 《與徐賢良書》:“向蒙賢者不以無狀,遠賜存省。” 清 姚鼐 《吳荀叔<杉亭集>序》:“餘之庸闇無狀,固不足比儕類。”
(5).謂罪大不可言狀。《漢書·翟方進傳》:“丞相、禦史請遣掾史與司隸校尉、部刺史并力逐捕,察無狀者。”《新唐書·孫伏伽傳》:“臣愚以為賊黨於赦當免者,雖甚無狀,宜一切加原,則天下幸甚!”《續資治通鑒·宋孝宗隆興元年》:“ 張栻 奏 盧仲賢 辱國無狀,擅許四州,下大理寺,奪三官。”
(6).沒有事實;沒有根據。《後漢書·窦武傳》:“抑奪宦官欺國之封,案其無狀誣罔之罪。”《新唐書·張嘉貞傳》:“﹝ 嘉貞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無狀。帝令坐告者。”《宋史·傅堯俞傳》:“皇城邏卒 吳清 誣奏富民殺6*人,鞠治無狀。”
(7).引申為無緣故。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二十:“我昔昏醉,汝無狀殺我。我昔醉,不識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來就死。”《北齊書·婁昭傳》:“此州無狀,橫被殘賊,其君是怨,其人何罪?”《太平廣記》卷四四九引 唐 戴孚 《廣異記·謝混之》:“縣令無狀,殺我父兄。今我二弟詣臺訴冤。”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無狀漢語 快速查詢。
"無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古代文獻及權威辭書中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行為不端 指人缺乏禮節規範或品行惡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此處"無狀"特指秦朝官吏對待百姓的暴虐行徑。漢代王充《論衡·非韓》雲"其無狀,見侵辱,聶政之匹也",亦強調行為失範之意。
二、自謙表述 古代臣子向君主請罪時的謙辭。《漢書·東方朔傳》載"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不勝大願,願陳《泰階六符》",東方朔以"無狀"自稱,表達自咎之意。宋代蘇轼《與章子厚書》"無狀坐廢,衆欲殺之而不敢",亦屬此類用法。
三、形态描述 本義指沒有具體形狀,如《淮南子·泰族訓》所言"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人氣者也。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為。距日冬至四十六日,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陰陽儲與,呼吸浸潭,包裹風俗,斟酌萬殊,旁薄衆宜,以相嘔咐醞釀,而成育群生",其中"儲與"即含"無狀"之态。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列為基本釋義。
“無狀”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釋義及用法:
沒有形狀
源自道家哲學,描述事物超越具象的狀态。如《老子》中“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指難以名狀的原始存在形态。
無禮、行為失檢
多用于指責他人舉止不當。例如《史記·項羽本紀》提到秦吏對諸侯吏卒“遇之多無狀”,《西遊記》中孫悟空被斥“十分無狀”。
自謙或自責之辭
表示自己無善行或未盡職責。如《漢書·賈誼傳》中賈誼“自傷為傅無狀”,即自責未能做好太傅職責。
沒有功績/罪大惡極
前者如《史記·夏本紀》記載鲧治水“無狀”被懲;後者強調罪行嚴重到無法描述,如《漢武故事》中“繼母無狀”指弑父惡行。
引申為無根據或無緣由
少數語境中表示缺乏事實依據或原因不明,如“無狀之罪”。
現代使用提示:該詞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望文生義。
挨晩敗筆拜贶筆懸跛跨倡園花刺鬧倒裝門斷蟒敦煌石窟訛溷凡數煩政風攣府司功用狗烹晦名護路荊文璧寖信機橋集通鐵路犒設克蕩睽睽糧胥裡間骊母臨監六十甲子龍函漏轉買東買西麽麽緬懷免禍沒齒不忘木蔥懦退佩琚欠債清廟器青影緧縮人間重晚晴深受舍死忘生失魂蕩魄蘇黃跳白提筆鐵工杔栌土筍翫服完美無缺五章下井投石系頸牽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