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發愁。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 大水 夜裡着了涼,也鬧肚子;可是他最發憷的還是學習。”《當代》1981年第3期:“ 玲玲 的邀請,使他吃了一驚,又使他為難和發憷。”
“發憷”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fā chù,表示因膽怯、緊張或缺乏信心而感到畏縮、猶豫。常用于描述面對陌生場景或挑戰時的心理狀态,例如初次登台演講、處理棘手問題等場景。
2. 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孔厥、袁靜合著的《新兒女英雄傳》,書中用“發憷”刻畫人物對學習的抵觸心理。現代文學作品中,如《當代》雜志1981年的文章,也通過此詞表現角色面對突發狀況的慌亂。
3. 典型用法
4. 地域文化特征 作為冀中地區俚語,“發憷”在方言中與“發怵”“發㞞”等詞近義,常與具體生活場景結合,如“童年膽小,幹什麼都發憷”。
5. 近義詞辨析 與“害怕”“忐忑”相比,“發憷”更側重因能力不足或經驗缺乏導緻的退縮,而非單純恐懼。例如開車新手“心裡特發憷”,體現對技術不熟練的擔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新兒女英雄傳》原文或冀中民俗研究資料。
《發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害怕、恐懼、心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發”、“心”。其中,“發”是頭發的意思,代表從頭頂泛開;“心”則代表内心。這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5個。
“發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文獻中,這個詞被用來描述心慌、害怕的情緒。繁體字的寫法為「發憷」,形狀和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古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相比,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不過,在《康熙字典》中,「發憷」的寫法與現代的簡化字基本一緻。
以下是一些使用《發憷》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看到蛇突然冒了出來,不禁發憷,連忙後退幾步。
2. 在漆黑的山洞裡,大家的心裡都不禁發憷起來。
一些與《發憷》相關的組詞有:
1. 發憷不安:形容心情煩躁、害怕不安。
2. 發憷心驚:形容心裡害怕、驚恐。
近義詞有:
1. 惶恐:形容害怕、恐懼。
2. 驚慌:形容突然受到驚吓,心慌意亂。
反義詞有:
1. 泰然自若:形容心境平靜,毫不懼怕。
2. 輕松自如:形容輕松自在,沒有任何擔憂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