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路。《戰國策·東周策》:“ 顔率 至 齊 ,謂 齊王 曰:‘ 周 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塗之從而緻之 齊 ?’ 齊王 曰:‘寡人将寄徑於 梁 。’” 鮑彪 注:“猶言假塗。”
“寄徑”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借路
這是最常見且權威的解釋,指通過他人領土或路徑,多用于古代文獻。例如《戰國策·東周策》中記載,齊王欲運送九鼎至齊國時提到“寡人将寄徑于梁”,意為向梁國借道。
秘密傳遞信息(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指暗中傳遞消息或秘密交流,例如“寄”表暗中、“徑”為通道,合稱通過隱秘途徑傳遞信息。
詞源與用法
“寄徑”最早出自《戰國策》,本義為“借路”,後衍生出“假道”之意。其結構可拆解為:“寄”含“依托、借助”之意,“徑”指小路或途徑,合指借用他人的路徑。
例句與語境
古典文獻中常見于政治、軍事場景,如《東周策》中齊國借道梁國運送九鼎的記載。現代用法中,若采用“秘密傳遞”的引申義,則多用于文學或特定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寄徑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部分組成:寄、徑。
寄的拆分部首是宀(寶蓋),筆畫數為宀一,意思是用郵寄方式傳遞或轉交。寄的繁體字為寄。
徑的拆分部首是彳(行走),筆畫數為彳五,意思是小路或路徑。徑的繁體字為徑。
寄徑的來源并沒有一個具體的文獻或典故可查。但通常可以理解為通過郵寄的方式傳遞消息或物品,沿着特定的路徑。
寄徑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寄的古文寫法是犀字旁加上寶蓋;徑的古文寫法是辶字旁加上五橫。
以下是一些使用寄徑的例句:
組詞:經寄徑、郵寄徑程。
近義詞:郵寄、送遞。
反義詞:自取、親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