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殓埋葬。《三國志·魏志·王修傳》:“﹝ 王脩 ﹞遂詣 太祖 ,乞收葬 譚 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光武 使司徒 鄧禹 收葬于 霸陵縣 。”《北史·趙貴傳》:“﹝ 趙貴 ﹞因請收葬 嶽 。”
“收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收葬”原指收殓并安葬死者遺體,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三國志·魏志·王修傳》提到“乞收葬譚屍”,《北史·趙貴傳》記載“因請收葬嶽”,均指對遺體的妥善安葬。
在現代語境中,該詞可比喻将事物封存或終止,如項目失敗後“收葬”表示終止,或錯誤理論被抛棄後不再提及。
“收葬”兼具具體與抽象的雙重含義,既用于傳統喪葬語境,也可引申為事物的終結,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曆史用例多見于魏晉至南北朝文獻,現代使用則偏向比喻義。
收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攵”和“艹”兩個部首,共有12畫。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于收葬動作通常是将逝者的遺體送入墳墓中,所以使用了“收”和“葬”兩個字,含義即為将逝者的遺體進行安葬。
在繁體中文中,收葬的寫法是「收葬」。這種寫法與簡體中文一緻,隻是字形上稍有區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變化。在古代文獻和碑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收葬的寫法多為「收葬」。這種寫法也與現代繁體中文的寫法類似,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收葬的例句:
1. 昨天,我們去收葬了祖父。
2. 收葬儀式将在明天上午進行。
由于篇幅限制,隻給出了兩個例句。
下面是一些與收葬相關的詞語:
1. 安葬:指将逝者的遺體進行合適的安置。
2. 墳墓:用于埋葬死者的地方。
3. 靈柩:裝載逝者遺體的棺材或棺椁。
收葬的反義詞較為難以找到一個完全相反的詞語,但可以表達對立概念的詞語包括:出土、發掘、挖掘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