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蝌蚪文字的意思、蝌蚪文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蝌蚪文字的解釋

蝌蚪書。《水浒傳》第七一回:“﹝ 何道士 ﹞對 宋江 説道:‘小道家間祖上留下一冊文書,專能辨驗天書。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貧道善能辨認。譯将出來,便知端的。’”《花城》1981年增刊第2期:“天書。這是一塊龜闆,上面密密麻麻,歪歪斜斜刻着幾行蝌蚪文字。”亦省稱“ 蝌蚪文 ”。 清 袁枚 《新齊諧·孔林古墓》:“有石榻,榻上朱棺已朽,白骨一具甚偉,旁置銅劍,長丈餘,晶瑩緑色,竹簡數十頁,若有蝌蚪文者。”參見“ 蝌蚪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蝌蚪文字,又稱“科鬥文”、“科鬥書”或“蝌蚪篆”,是中國古代一種形态獨特的書體。其名稱源于其筆畫形态與水中蝌蚪相似,主要特征及含義如下:

一、 命名由來與形态特征

“蝌蚪”之名直觀描繪了該字體的筆畫特點:起筆處圓潤粗重,收筆纖細尖銳,形似蝌蚪的頭大尾細之态。這種書體常見于先秦時期的竹簡、玉器或青銅器銘文,因以刀筆刻寫于竹木,受材質影響,筆畫自然呈現頭粗尾細的蝌蚪狀。其結構保留篆書體系,但線條更具象形趣味,是古文字演變過程中的特殊形态。

二、 曆史記載與文獻佐證

蝌蚪文在《尚書》《春秋》等典籍的傳抄曆史中常被提及。據《晉書·束皙傳》記載,西晉時發掘的戰國魏襄王墓(汲冢)竹簡,文字“漆書皆科鬥”,即用漆書寫,字如蝌蚪,印證了其作為先秦古文載體的真實性。漢代學者孔安國在整理孔子舊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時,亦描述其文字“頭粗尾細,似科鬥之蟲”,進一步确立了蝌蚪文與先秦古文的關聯。

三、 文化意義與後世影響

蝌蚪文被視為篆書向隸書演變過程中的過渡形态,對研究漢字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它不僅反映了書寫工具(簡牍、刻刀)對字形的影響,也體現了早期漢字象形思維的遺存。後世書家偶有仿作蝌蚪篆以追慕古風,但其作為實用書體隨時代發展逐漸消亡,成為古文字學與書法史中的獨特研究對象。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叙》(中華書局點校本)關于“古文”書體的論述。
  2. 《晉書·卷五十一·束皙傳》(中華書局校勘本)汲冢竹書“科鬥文字”記載。
  3. 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引孔安國《尚書序》對蝌蚪形态的描述。
  4.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關于先秦墨書與蝌蚪文關系的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蝌蚪文字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釋:

一、古代文字形态(主流含義)

蝌蚪文字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字體,主要特征為:

  1. 形态特征:筆畫頭粗尾細,形似蝌蚪,故得名。
  2. 曆史記載:最早見于商代晚期,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多用于青銅器、玉器、竹簡等器物上的銘文或祭祀文字。
  3. 文獻記載:《水浒傳》中提及道士辨認天書時使用蝌蚪文字,《漢典》等古籍也将其描述為篆文變體,屬于早期漢字發展階段的書寫形式。

二、現代引申含義

  1. 潦草字迹:當代語境中,可形容書寫不規範、字迹難以辨認的情況,如學生作業或快速書寫時的潦草字體。
  2. 網絡用語:少數情況下指代網絡流行符號(如重複字符構成的“蝌蚪字”),但此用法非主流且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蝌蚪文的曆史演變或具體文物案例,可參考《花城》雜志1981年增刊、《新齊諧·孔林古墓》等文獻中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奔走相告剗伐饞魂吃虎膽雠家從肆蹙痕徂喪丹荑得一元寶番舶發裝幹老子鈎绾咕噔故惡鴻慈換符簡符疆澤薦藉驚飄鲸舟眷望客邪孔忤理民靈鬼臨難無懾曼妙冒履麻苎米行暮槿納亨鬧鵝粘聚撚枝毆傷敲牙欽挹潤滑撒沁省息世年視爲兒戲收熟樹畜順轎叔孫滖灖損服填房天機不可洩露同役托依鮮發像座小雞子谿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