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ulet;protective talisman] 一種小巧的裝飾品(如珠寶、玉石或紀念品),上面刻有符咒、咒文或符號;據說,戴上這個護身寶貝可以防止災禍(如疾病或魔力),或者幫助佩戴者(如赢得愛情或戰争)
亦稱“ 護身符子 ”。1.指佛教僧尼的度牒。因其可以作免除徭役的憑證,故稱“護身符”。《景德傳燈錄·慧忠國師》:“幸自可憐生,須要箇護身符子作麼?” 宋 陸遊 《成都大聖慈寺念經僧法慧為行者雷印定求度牒疏》:“剗草殿前,護身符少伊不得。”《水浒傳》第三一回:“又且得這本度牒做護身符。”
(2).道士或巫師所畫的符或被念過咒語的物件。據說帶在身上可以辟邪消災。《紅樓夢》第三回:“仍舊帶着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3).喻指借以庇護的人或事物。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四折:“則這殺6*人賊須是你護身符。”《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二則也仗着 十三妹 的這張彈弓是個護身符,料想無妨。” 巴金 《家》二三:“究竟隻有一個女人同一個馬弁住在這兒并不妨事,而且正可以拿她做護身符,免得軍隊進來駐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護身符漢語 快速查詢。
護身符是一種具有宗教或文化象征意義的物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護身符最早源于宗教實踐,常見于佛教、道教等信仰體系。佛教中稱為「靈符」或「秘符」,通過書寫佛菩薩形象、梵文種子字或真言制成,信徒佩戴後可獲得神明加持。道教則通過符咒圖形實現驅邪避災功能,巫師或道士将特殊符號繪制于符紙上供人攜帶。
在文學和社會語境中,衍生出「保護屏障」的抽象含義,既可指庇護個人免受懲罰的權勢人物(如《西廂記》中比喻為權術工具),也可代指制度性保護措施。
不同文明中均有類似載體,如藏族文化中的「護符」不僅限于驅邪,還承擔着身份認同等複合功能。現代社會中,某些紀念品或幸運物也延續了護身符的文化基因。
仍廣泛存在于民俗活動,但更多作為文化符號出現在影視、遊戲等載體中,其神秘色彩逐漸轉化為藝術創作元素。
如需了解特定宗教流派護身符的差異或曆史演變細節,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的完整詞條。
護身符是指一種用于保護人身安全和驅除邪惡之物品。人們相信護身符可以帶來好運、祈福和保護,常常佩戴在身上或者放置在特定的位置。
護身符的部首是⺮(竹),總共有8個筆畫。
護身符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古代字典中。護身符通常由符咒、圖案、寶石、金屬制品等組成,用于守護人們的身體和靈魂。
護身符的繁體字為護身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據記載,古時候護身符的寫法為「護身符」,字形較為複雜,與現代寫法有一定差異。
1. 他戴着護身符以保護自己免受邪惡力量的侵害。
2. 這個護身符由烏鴉羽毛和象牙制成,寓意吉祥和平安。
1. 護身符/護身符
2. 護身石/護身石
3. 護身符咒/護身符咒
4. 護身符鍊/護身符鏈
1. 護符
2. 神符
3. 符咒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