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察士的意思、察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察士的解釋

(1).明察之士。《莊子·徐無鬼》:“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説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韓非子·八說》:“察士然後能知之,不可以為令,夫民不盡察。”

(2).特指名辯家。《呂氏春秋·不屈》:“六曰察士以為得道則未也。雖然,其應物也,辭難窮矣。” 陳奇猷 校釋:“察士者,指名辯家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察士,漢語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察士」最早見于《莊子·徐無鬼》「察士無淩谇之事」,指善于觀察辨析的智者。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時釋為「明察之士」,強調其洞見能力。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将「察」訓為「覆審」,延伸出反複推究的認知特征。

二、語義流變

  1. 褒義用法:指具備敏銳觀察力的賢士,如《韓非子·八說》載「察士然後能知之」,特指能洞察事理的才智之士(《漢語大詞典》,1994)
  2. 貶義演變:後世漸含苛察之意,《呂氏春秋·審應》「察士以為得道則未也」,暗指過于苛求細節的弊病(《辭源修訂本》,2009)

三、典源考辨 該詞核心語義源自「察」的金文字形,象目察屋檐之形,本義為詳審細究(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與「辯士」「謀士」形成概念群,但側重認知維度而非言辯或策略能力。王力《古代漢語》将其歸入「認知類複合詞」,體現古代對觀察能力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1994)商務印書館 《辭源修訂本》(2009)商務印書館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1989)四川辭書出版社 王力《古代漢語》(1999)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察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明察之士
    指具有敏銳洞察力、善于觀察分析的人。例如《莊子·徐無鬼》提到:“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強調這類人因明辨事理而追求邏輯嚴謹的讨論。

  2. 名辯家
    特指古代擅長辯論、邏輯分析的思想家或學者。《呂氏春秋·不屈》中提及:“察士以為得道則未也”,暗示這類人重視言辭與思辨。

二、詞源與文獻引用

三、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較少使用。例如描述曆史人物時,可用“察士”強調其明察秋毫或善辯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莊子》《韓非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八鬥之才百榼霸王鞭波棱蓋巉刻琛闆稱臨春黛詞窮理屈辭谒村父老村錢錯過大拇指電掣風馳疊句鬥儲發華費難封題浮月幹晷根節顧盼神飛旱隊诙達豁剌剌菅薦建築學校次腳耗荊棘衿襘精照技人桔桀雷霆電雹靈檀龍燭男錢奴角強緻青使頃襄缺然任娠戎禁騷話神誕澌渙歎佩停機坪挺确威略威怒僞詐文奁小差小租謝女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