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境的意思、守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境的解釋

守衛邊境或境域。 漢 仲長統 《昌言·法誡》:“疲駑守境,貪殘牧民,撓擾百姓,忿怒四夷,招緻乖叛,亂離斯瘼。”《晉書·袁喬傳》:“縱復越逸 江 渚,諸軍足以守境,此無憂矣。” 宋 曾鞏 《飲歸亭記》:“其幸而在乎無事之時,則得以自休守境而填衛百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守衛邊境或疆土。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 守衛邊境/疆界:指軍隊或相關人員駐紮在國家的邊界地區,執行防衛任務,防止外敵入侵,保衛國家領土的完整與安全。
    • 守護疆域:更廣義上,可以指維護國家或某一區域的領土主權和管轄範圍。
  2. 詞義解析:

    • 守:本義為防守、保衛、看護。在這裡特指軍事上的防衛。
    • 境:本義為疆界、邊界、地域。在這裡指國家的領土範圍或邊界線。
    • 因此,“守境”二字組合,清晰地表達了“守衛邊境疆土”這一核心軍事和政治概念。
  3. 古籍文獻佐證: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用以描述将領或軍隊的職責。例如:
      • 《史記》中雖未直接出現“守境”一詞,但大量記載了将領“守邊”、“備邊”的職責,其意與“守境”相通,均指守衛國家邊疆。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等篇中描述了趙國名将李牧長期駐守代郡、雁門,防備匈奴的事迹,這即是典型的“守境”行為。
      • 《宋史》等史書亦多有将領“守境安民”、“守境禦敵”的記載,明确體現了守衛疆土、保境安民的職責。例如,《宋史·嶽飛傳》記載嶽飛及其部将多次擊退金兵,守護南宋疆土。
  4. 語義關聯與拓展:

    • 近義詞:戍邊、守邊、守疆、衛戍、鎮守。
    • 反義詞:棄境、失地、割地、喪土。
    • 相關概念:邊防、疆防、國防、領土主權。

“守境”是一個具有明确軍事和政治含義的漢語詞彙,指軍隊或國家力量為保衛國家領土完整、防止外敵侵犯而進行的守衛邊疆疆土的活動。其核心在于對國家主權和疆域的捍衛。

網絡擴展解釋

“守境”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守衛邊境或境域,強調對領土、疆界的防禦職責。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軍事或行政層面的邊境防護。

  2. 拼音與注音

    • 拼音:shǒu jìng
    • 注音:ㄕㄡˇ ㄐㄧㄥˋ。
  3. 文獻出處

    • 漢代仲長統《昌言·法誡》提到“疲駑守境,貪殘牧民”,批評官員無能守境卻壓榨百姓。
    • 《晉書·袁喬傳》記載“諸軍足以守境”,說明軍事部署對邊境的保障作用。
    • 宋代曾鞏《飲歸亭記》中“自休守境而填衛百姓”則體現和平時期的守境職責。
  4. 用法示例
    如“官軍分兵守境,互不協同”,或描述戰亂時“大雍邊境失守,境内州縣叛亂”,均體現該詞在軍事與曆史語境中的應用。

  5. 擴展說明
    “守”字本義為護衛、防守,“境”指疆界或區域,組合後特指對特定地理範圍的防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内容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昌言》《晉書》等原典,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平台查閱(來源:、2、4、6)。

别人正在浏覽...

奧德修紀笆籠彼唱此和常态谄上驕下單宗導電道種定編訂定冬閑笃疴訛謡放支風行水上浮居鳏魚渴鳳捍隔號頭诃多闳誕紅皮後半生荒天豗聒昏旦瓠犀家将缰靶街陌進封均沾拘肆刻鍊揆次牢丸楞伽陸謝盲盲悶悶不樂蔑然秘書監磨化不開納訪奶聲奶氣篇翰潑寒栖地瓊籬稽颡三生石十目十手時無再來叔婆桃花人面偷換拓拔緼緒鄉會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