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儀禮·士喪禮》:“弔者緻命,主人哭拜,稽顙成踴。”《漢書·李廣傳》:“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哉!”《梁書·韋叡傳》:“其餘釋甲稽顙,乞為囚奴,猶數十萬。” 唐 裴铏 《傳奇·裴航》:“ 盧顥 稽顙曰:‘兄既得道,如何乞一言而教授?’”
“稽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ǐ sǎng,屬于古代禮儀中的特定禮節,主要用于表達極度的虔誠或悲痛。以下是詳細解釋:
稽颡指屈膝下跪,雙手朝前,以額頭觸地 的動作,是古代喪禮或特殊場合中的最高敬禮形式,表達對逝者或尊長極度的哀悼或敬重。後世也稱其為“五體投地”。
現代漢語中,“稽颡”已不常見于日常用語,多出現在曆史文獻、古典文學或方言中。例如關中方言用“颡”指代額頭,保留了古義。
稽颡是古代喪禮的核心禮節,通過肢體動作傳遞深刻情感,其形式與情感強度均高于一般跪拜禮。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儀禮》等古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稽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意為“低頭頂禮”或“跪拜”。它常用來表示向長輩或上級表示尊敬或敬意。
《稽颡》這個詞的部首是“禾”和“風”,分别是谷字旁和風字旁。它總共由15個筆畫組成。
《稽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外物》一篇,其中描述了一個人向自然界表示尊敬的場景,“鴻鹄遊南海,稽颡而天下無敢不開者”。這個詞也經常出現在古代文獻和古籍中,被廣泛用于描述禮儀之舉。
《稽颡》的繁體字為「稽顙」。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稽颡》的不同寫法。例如,“稽頡”是《字林》中的一種記載,而“稽頺”則是《莊子·外物》中的另一種寫法。
1. 他恭敬地向長輩行了一禮,稽颡以示尊敬。
2. 作為一個臣子,他經常向國王稽颡,表達他對國王的忠誠和敬意。
稽颡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但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詞組搭配,例如“恭敬稽颡”、“恭順稽颡”等。
近義詞:拜見、叩頭、磕頭
反義詞:抗拒、藐視、輕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