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瓠瓜的子。《詩·衛風·碩人》:“齒如瓠犀。” 朱熹 集傳:“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潔白,而比次整齊也。”後因以喻美女的牙齒。 唐 權德輿 《雜詩》之三:“一顧授橫波,千金呈瓠犀。” 元 薩都剌 《題楊妃病齒》詩:“一點春酸入瓠犀,雪色鮫綃濕香唾。”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嫦娥》:“櫻唇半啟,瓠犀微露。”
“瓠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ù xī,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如下:
本義
指瓠瓜(葫蘆科植物)的種子,因排列整齊、色澤潔白,常被用作比喻,形容美人牙齒的整齊與潔白。
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齒如瓠犀”,即以瓠瓜子比喻牙齒的精緻()。
引申義
在古典文學中,“瓠犀”成為對女性牙齒的經典審美意象,常與“柔荑”(手)、“凝脂”(皮膚)等比喻并列,塑造美人形象()。
最早出處
《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蛴,齒如瓠犀。”朱熹注:“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潔白,而比次整齊也。”()
文學用例
“瓠犀”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的比喻,生動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自然物象與人體美的詩意聯想。如需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詩經》及唐宋詩詞集()。
瓠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的是一種甕中之珍、稀世之寶。可以形容非常珍貴、稀少的事物。
瓠犀的拆分部首是瓦字旁(瓢)和牛字頭(犭)。拆分後得到的部首分别為“瓦”和“犭”。瓠犀的總筆畫數為19畫。
瓠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一本由清朝康熙帝命令編纂的大型漢字字典。瓠犀首次出現在該字典中,描述了它的意思及其相關用法。
瓠犀的繁體字為「瓠犀」。
在古時候,瓠犀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些不同。然而,由于我無法獲取到具體的古代字形信息,無法提供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1. 這幅畫是一幅瓠犀之作,價值連城。
2. 這本珍貴的古籍被譽為瓠犀之書,非常難得。
瓠犀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組,例如:
1. 瓠犀一見:形容非常珍貴、稀有的人或物。
2. 瓠犀之才:形容非常出色、高超的才能。
瓠犀的近義詞包括:珍寶、稀世之寶、稀罕之物。
瓠犀的反義詞包括:平凡、普通、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