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楞伽的意思、楞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楞伽的解釋

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裡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

(2).指《楞伽經》。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後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韋應物 《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 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楞伽”是佛教術語,具有地理和經典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地理含義

  1. 梵文音譯
    源自梵語“Laṅkā”(或Lankā),中文音譯為“楞伽”,意為“不可往”“難入”。
  2. 地理位置
    指古師子國(今斯裡蘭卡)的聖山,即今斯裡蘭卡亞當峰(Adam's Peak)。相傳佛陀曾在此山宣講《楞伽經》。

二、佛經含義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禅宗初祖達摩曾以此經傳法。其核心思想包括:

  1. 五法三自性
    • 五法:名(概念)、相(現象)、妄想(執取)、正智(無分别智)、如如(真如實相)。
    • 三自性:妄想自性(虛妄分别)、緣起自性(因緣和合)、成自性(真如本性)。
  2. 八識與轉識成智
    提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理論,主張通過修行将染污的八識轉化為清淨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3. 如來藏思想
    強調衆生本具佛性(如來藏),但因無明遮蔽而輪回,需通過覺悟顯現本性。

三、文化影響

《楞伽經》在文學與哲學中常被引用,如:


“楞伽”既是斯裡蘭卡聖山之名,也代表一部融合唯識與如來藏思想的大乘經典,對佛教哲學與禅宗影響深遠。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楞伽

《楞伽》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木字頭部首,右邊是人字旁部首。楞伽的總筆畫數為15。

這個詞語源自梵語中的“Lankā”,意為“蘭卡”或“蘭考”,指的是佛教中的蘭卡威虎藏經。她是佛教大乘經典之一,記錄了佛陀的弟子舍利子的對話和教導,被稱為《楞伽經》。

在繁體中文中,楞伽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現代标準漢字中,楞伽的寫法為“楞伽”。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研究了很多經典著作,包括《楞伽經》。

組詞:
楞伽觀、楞伽修、楞伽學、楞伽宗、楞伽醫、楞伽課。

近義詞:
綱目、指南、經典。

反義詞:
片言、碎語、隨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