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訪的意思、納訪的詳細解釋
納訪的解釋
出謀獻策。《周禮·春官·内史》:“掌叙事之法,受納訪以詔王聽治。” 鄭玄 注:“納訪,納謀於王也。”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訪的解釋 訪 (訪) ǎ 向人詢問,調查:訪求(探訪尋求)。訪員(記者)。搜奇訪古。 探問,看望:訪視。訪問。訪晤(探訪會晤)。探親訪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納訪"是由"納"與"訪"構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接納探訪或聽取意見。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釋義,該詞具有以下三層内涵:
一、字源構成角度
"納"字甲骨文象雙手捧禾入倉之形,本義為收納、接受,《說文解字》釋為"絲濕納納也";"訪"從言方聲,金文作"以言問四方"之形,引申為咨詢、探尋。二字組合形成動補結構,強調主動接納與探求的雙向互動。
二、語義演變脈絡
- 古代官制用語:指君主接納臣民谏言,如《宋史·職官志》載"谏院掌納訪朝政阙失",此處特指制度化聽取意見的行政程式。
- 人際交往引申義:明清小說中漸用于描述接待訪客,如《醒世恒言》"大開中門納訪賢士",體現主客禮儀關系。
- 現代語境弱化: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為"書面語",多用于公文或曆史題材作品。
三、使用場景辨析
在權威辭書《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主編)中,該詞使用需注意:
- 施事者通常為地位較高方(如上級、主人)
- 受事對象多為建議、谏言或特定訪客
- 搭配介詞"于"構成"納訪于..."句式仍保留文言特征
典型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唐紀》"太宗納訪群臣,開直言之路",此處凸顯君主主動征詢意見的治國态度。近義詞"納谏"側重接受批評,"接見"則缺乏主動探詢的語義成分。
網絡擴展解釋
“納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à fǎng,其核心含義為出謀獻策,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向君主或上級提出謀略和建議,強調主動貢獻智慧。
- 出處: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内史》中的記載:“掌叙事之法,受納訪以诏王聽治。” 鄭玄注解為:“納訪,納謀於王也。”。
二、字義分解
- 納(nà)
- 本義為“接受”“采納”,如“納谏”“采納意見”。
- 引申為交付(如“納稅”)、容納(如“閉門不納”)等。
- 訪(fǎng)
- 本義為“咨詢”“探問”,如“訪問”“采訪”。
- 在“納訪”中特指向君主獻策的行為。
三、使用注意
- 固定搭配:該詞為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 易混淆點:需與“訪問”“采納”等現代詞彙區分,其核心在“獻策”而非單純“拜訪”或“接受”。
四、示例參考
- 古籍用例:“受納訪以诏王聽治”(《周禮》),指内史官負責彙集謀略供君王決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周禮》原文或漢代鄭玄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奧折闆職八十一種好背道兒被窩标準鏡頭補骨脂蠶績斥諱傳鼓磁頭戴愛蓮低消耗東磕西撞端盒端右放任分形共氣腐氣公谷古讀何用鴻規花卿将事踐言近步矍相隽望克敬坑坑坎坎涼飇良死流落他鄉牤子蠻妝麻葉皮孟什維克冥宅蹒行片語隻辭潛山隱市遒迅日常時挼祭入土設宴雙靥説懷鼗鞞挺屍同工異曲統計學武丁烏鵶象局鮮缛骁媒箾蔘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