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訪的意思、納訪的詳細解釋
納訪的解釋
出謀獻策。《周禮·春官·内史》:“掌叙事之法,受納訪以詔王聽治。” 鄭玄 注:“納訪,納謀於王也。”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訪的解釋 訪 (訪) ǎ 向人詢問,調查:訪求(探訪尋求)。訪員(記者)。搜奇訪古。 探問,看望:訪視。訪問。訪晤(探訪會晤)。探親訪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納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à fǎng,其核心含義為出謀獻策,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向君主或上級提出謀略和建議,強調主動貢獻智慧。
- 出處: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内史》中的記載:“掌叙事之法,受納訪以诏王聽治。” 鄭玄注解為:“納訪,納謀於王也。”。
二、字義分解
- 納(nà)
- 本義為“接受”“采納”,如“納谏”“采納意見”。
- 引申為交付(如“納稅”)、容納(如“閉門不納”)等。
- 訪(fǎng)
- 本義為“咨詢”“探問”,如“訪問”“采訪”。
- 在“納訪”中特指向君主獻策的行為。
三、使用注意
- 固定搭配:該詞為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 易混淆點:需與“訪問”“采納”等現代詞彙區分,其核心在“獻策”而非單純“拜訪”或“接受”。
四、示例參考
- 古籍用例:“受納訪以诏王聽治”(《周禮》),指内史官負責彙集謀略供君王決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周禮》原文或漢代鄭玄的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訪》的意思
《納訪》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接待并接受來訪者的訪問,以了解情況、交流意見或解決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訪》由部首組成,其中“納”部分的部首是“纟”,表示與紡織品相關的事物;“訪”部分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語言和交流相關的事物。它由12個筆畫構成。
來源
《納訪》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它是指官方機構接待來訪者,并了解他們的所需,并提供相應的幫助。這個詞彙源于社會對于政府與人民之間相互交流的要求。
繁體字
《納訪》的繁體字形式為「納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納訪」的漢字寫法有些許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納訪」,字形相對于現代稍有不同。
例句
1. 政府官員應該積極納訪民衆的意見和建議,以改善社會情況。
2. 納訪制度的實施使得公民的聲音得以表達,促進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溝通。
組詞
納編、納稅、訪友、訪問、訪民。
近義詞
接待、問詢、探訪、調研。
反義詞
拒絕、避讓、遠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