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漕道的意思、漕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漕道的解釋

即漕路。 漢 應劭 《風俗通·山澤·渠》:“又 鄭當時 穿渠以利漕道。”參見“ 漕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漕道,又稱“漕路”或“運漕水道”,是中國古代專指用于運輸漕糧(通過水路向京城或指定地點運送的稅糧)的官方水道系統及其相關陸路轉運通道。其核心含義在于國家主導的、大規模糧食運輸的特定路線網絡,具有鮮明的曆史與制度特征。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闡釋:

  1. 核心定義與功能: 漕道特指由國家開鑿、疏浚、管理,用于将各地征收的糧食(主要為田賦中的實物糧)經由水路(為主)或必要時的陸路,大規模、有組織地運往都城(如長安、洛陽、開封、北京)或邊防重鎮的官方運輸通道。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中央政府、軍隊及京畿人口的糧食供應,維系國家經濟命脈與政治穩定。《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指國家運輸漕糧的河道”,強調了其國家屬性和運輸漕糧的核心功能。

  2. 曆史背景與構成: 漕道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賦稅制度(實物稅)以及地理條件密切相關。其主體通常是天然河流(如黃河、長江、淮河)與人工運河(如邗溝、汴渠、京杭大運河)構成的龐大水路網絡。在河道不通或需要中轉的地方,會輔以陸路(如車運、畜力馱運)進行短途接駁,形成水陸聯運體系。例如,連接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在元明清時期成為最重要的漕道主幹線。曆史學家李文瀾在《中國運河史》中指出,漕道是“帝國生命線”,其興衰直接影響王朝的統治效能。

  3. 管理與制度内涵: “漕道”一詞不僅指物理通道,還隱含着一整套嚴密的漕運管理制度。這包括河道維護(疏浚、築堤、設閘)、漕船建造與管理、漕糧征收與轉運程式、押運官兵組織、沿途倉儲(漕倉)設置等。因此,漕道是集交通工程、經濟制度、行政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工程。《中國曆史大辭典》強調漕道是“曆代王朝為漕運而開辟、整治的河道及建立的相應管理制度”。

  4. 演變與消亡: 漕道的重要性在鐵路興起和賦稅貨币化(如清代“攤丁入畝”後部分漕糧改征銀兩)後逐漸下降。清末,隨着海運(通過海路運輸漕糧)的推廣和近代交通方式的出現,傳統的内陸漕道體系最終在20世紀初廢止。曆史地理學者鄒逸麟在《中國曆史地理概述》中分析,漕道的衰落标志着“傳統内陸水運主導的國家物資調運體系被近代化運輸方式所取代”。

  5. 現代意義與遺産價值: 雖然作為制度的漕道已消失,但作為曆史遺迹(如大運河遺址、古糧倉、閘壩等)和文化符號,漕道承載着重要的曆史、科技、文化價值。現今對“漕道”的理解,更多指向其在中國古代經濟史、交通史、水利工程史上的關鍵地位及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如中國大運河) 的組成部分。《大運河遺産保護與管理》研究指出,漕道遺迹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國家治理智慧與卓越水利工程的實物見證”。

網絡擴展解釋

漕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áo dào(注音:ㄘㄠˊ ㄉㄠˋ),其核心含義是漕路,即古代用于運輸貨物的水路通道。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漕道特指通過水路運輸糧食等物資的通道,尤其與“漕運”相關。漕運是古代中國利用水道将糧食(如稅糧)集中運往京城或軍事要地的重要運輸方式。


詳細說明

  1. 功能與形式
    漕道多為人工開鑿或疏浚的河道,用于連接不同水域或優化運輸路徑。例如漢代官員鄭當時曾主持開渠以改善漕道,提高運輸效率。

  2. 曆史作用
    漕道的建設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能顯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保障中央政權對糧食、物資的調配需求。

  3. 現代引申
    在少數現代工程語境中,“漕道”也被用于指高速鐵路隧道内的預埋槽道(如支撐接觸網的設施),但此用法屬于專業術語的擴展。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東漢應劭的《風俗通·山澤·渠》:“又鄭當時穿渠以利漕道。”


“漕道”一詞以古代漕運為核心含義,強調水道的運輸功能及經濟政治意義。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領域理解,但傳統解釋仍占主導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保山婆拔舍背信變換兵號車熬乘雷城苑撦磔赤十字會傳鈔垂頭喪氣當堂登顯滌盥放債分擘封使君奉元敢想敢幹更選歸貫講脩漸稀教喻齑馎饦金塘山九工系腰開荒劍客耕圹志跨轶擴胸器靈翼流天澈地倫質孽障種子罴九鋪蓋卷兒襁屬輕囚慶問熔古鑄今叡知瑟踧繩厥祖武始年樹惇蔬菲死路一條送形宿會挑試未辨菽麥霧泊相生相尅相迿仙人縧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