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厥祖武的意思、繩厥祖武的詳細解釋
繩厥祖武的解釋
繩:繼續;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業。
詞語分解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 祖武的解釋 謂先人的遺迹、事業。武指步武,足迹。《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鄭玄 箋:“戒慎其祖考所履踐之迹。” 朱熹 集傳:“武,迹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宗廟歌·皇夏四》:“百靈光祖武,
專業解析
繩厥祖武
一、本義溯源
“繩厥祖武”為漢語成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本義指遵循祖先的足迹前行,引申為繼承先輩事業或效法祖宗功業。“繩”意為繼續、遵循;“厥”為代詞,相當于“其”;“祖武”指祖先的足迹、功業(“武”本義為足迹)。
二、字詞解析
-
繩(shéng)
- 《說文解字》:“繩,索也。”本義為繩索,引申為“約束”“繼續”。此處取“循、繼”之義,如《尚書·冏命》“繩愆糾謬”中的“糾正”意亦源于此。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
-
武(wǔ)
- 《爾雅·釋訓》:“武,迹也。”指足迹,後擴展為功業、事業。如《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即用本義。
來源:《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三、典故與用法
出自《詩經·大雅·下武》,歌頌周武王繼承文王遺志,延續先祖功業。後世多用于褒揚繼承先輩志向的行為,如宋代朱熹《詩集傳》注:“繩,繼;武,迹。言武王能繼先王之迹。”
四、現代釋義
指子孫後代繼承祖先的遺志和事業,強調對家族傳統或精神遺産的延續。含褒義,常見于曆史評述或家風傳承語境。
例: 家族後人繩厥祖武,恪守祖訓,将百年技藝傳承至今。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9卷),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012頁。
- 《詩經注析》(程俊英注),中華書局,2017年,第589頁。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中華書局,2014年,“繩”“武”詞條。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内容可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繩厥祖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1.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 繩:延續、繼承()。
- 厥:文言代詞,相當于“其”(指代前文提及的内容)。
- 祖武:祖先的足迹,比喻祖先的事業或功績()。
- 整體釋義:指繼承祖先的事業或遺志,遵循其行為規範()。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詩經·大雅·下武》中的“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 後世用例:如明代汪廷讷《獅吼記》中“倘能繩厥祖武,庶幾不負慈恩”(),說明其常用于表達對家族傳統或功業的延續。
3.語法與用法
- 詞性:中性成語,含褒義傾向。
- 結構:動賓式,可作謂語或定語()。
- 近義詞:繩其祖武(僅“厥”與“其”的代詞差異,含義相同)()。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語境。
4.文化内涵
- 強調家族傳承的重要性,體現儒家文化中“敬祖崇德”的思想。
- 常用于勉勵後人延續先輩的品德、功業,如古代家訓或文學作品中()。
5.示例補充
- 現代可靈活使用,例如:“青年一代當繩厥祖武,将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總結來看,該成語通過比喻手法,生動表達了繼承與發揚祖業的意義,兼具文學性和哲理性。
别人正在浏覽...
豹顱部率扯常持敬齒印垂美大好老大叔掉蛋鼎足而立東北平原多元函數方便旗鳳女幹謀诟訿古風過馬海堧華骝皇店鹘鸰眼昏德郊扉交顔借單,借單兒痎痁借一寂絕羁纍金安矜強決囊鵕鹗崆峒子聯展零丁孤苦翎枝留門栗罅凝籍配嫁朋雠升發收存熟講尿脬速食店泰素唐帽彤史推行馱鈴讬植王蒙現露霞外斜視眼郄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