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樹敦 ”。1.謂立性敦厚。《國語·周語上》:“吾聞夫 犬戎 樹惇,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 韋昭 注:“言 犬戎 立性敦厚也。”按,《史記·周本紀》引作“樹敦”。
(2).地名。 吐谷渾 舊都。在今 青海 共和縣 境。《舊唐書·外戚傳·王子顔》:“擊 吐蕃 ,收 五橋 ,拔 樹敦 城。”按,《新唐書·王難得傳》作“樹惇”。
樹惇(shù dūn)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語義需結合單字本義及文獻用例進行考釋。從構詞法分析,“樹”為動詞,本義指栽種、樹立,《說文解字》釋“樹”為“生植之總名”,後引申為建立、培植之意;“惇”為形容詞,《爾雅·釋诂》注“惇,厚也”,《尚書·舜典》載“惇德允元”即取“敦厚”之義。
二字合用時,“樹惇”在典籍中多指培植敦厚品行的行為。如《國語·周語上》記載單襄公評述周室“樹惇懋德”,此處“樹惇”與“懋德”并列,強調對厚重德行的培育。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亦用“樹惇”描述士大夫家族“世濟其美”的門風建設。
需特别說明的是,“樹惇”在古代文獻中偶作專名使用。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晉國大夫“胥臣,字季惇”,《春秋名字解诂》考證其名與字關聯為“臣以樹惇為德”,此為古人命名取義的特例。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屬曆史詞彙範疇。
關于“樹惇”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樹惇”既可形容人的敦厚品性,也可指代特定曆史地名。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文化、曆史中的多維度演變。如需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國語》《後漢書》等文獻。
安安棒杖霸統不成趁試池澤綽號刺擊聰惠蝶化莊周飛過海冠上加冠寒岑合喙覈究霍光建軍集部汲古閣荊南杞梓進課鞠躬君子巨狿糠粞立部伎零族柳拐子籬援婁宿露電爐亭濛雨眇歲幂籬名菜鳴吼靡所底止南籥批把品次淺闇清格清殊傾偃秦冤悛改呿頤結舌容養濡濡尚書繩榘世況隨分孫息婦條遞銅兜完粹望舒草閑帳新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