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使君的意思、封使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使君的解釋

《太平禦覽》卷八6*九二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 漢 宣城 郡守 封邵 ,一日忽化為虎,食郡民。民呼曰 封使君 ,因去,不復來。故時人語曰:‘無作 封使君 ,生不治民死食民。’”使君,太守。後詩文中以“封使君”為虎的代稱。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封使君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封使君"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一個古代志怪傳說,指代老虎。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二、 典源追溯與權威參考 該詞釋義主要依據古代典籍記載:

  1.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此為典故的最早出處之一,記載了封邵化虎的故事,奠定了“封使君”指代老虎的基礎。(可參考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經典古籍庫中收錄的《述異記》版本)。
  2. 北宋·李昉等《太平禦覽》:卷八百九十二·獸部四·虎 引用了《述異記》中“封使君”的典故,進一步傳播和确認了此稱謂。(可查閱《太平禦覽》電子版)。
  3. 北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六·虎一 亦收錄此故事,題作《封邵》(出《述異記》),強化了其在志怪文學中的流傳。(可查閱《太平廣記》電子版)。
  4. 後世文學作品:曆代文人詩詞、筆記小說中常有沿用“封使君”作為老虎代稱的例子,使其成為具有文化意涵的詞彙。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也可能受此影響。

三、 總結 “封使君”是一個源自南朝志怪小說的特殊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老虎,源于太守封邵化虎食民的傳說。這個稱謂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和神話傳說背景,是漢語中老虎的一個古老且富有故事性的别稱。其釋義主要依據《述異記》、《太平禦覽》、《太平廣記》等古代權威典籍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封使君”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成語含義(源自查字典的權威解釋)

基本含義
指被封為“使君”的人,比喻受到重用或重視的人物。


二、神話典故(見于古籍記載)

來源與故事
源自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漢宣城郡守封邵某日突然化為虎,吞食百姓,民間稱其為“封使君”。百姓作諺諷刺:

“無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引申含義
古代詩文常以“封使君”代指虎,暗喻官員生前失職、死後為害的現象。


  1. 現代常用義:形容受重用者(權威來源為主)。
  2. 文學特殊義:虎的代稱(需結合古籍語境)。
    建議根據具體文本背景選擇合適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家費冰核兒不關痛癢哺雞不精細不堪一擊尺疏赤字爞爞酬燕箠笞出讓打開躭閣踶馬剁碎翻駡飛書訃書格擊宮鄰金虎诟靳佹佹孤孀鎬池紅臘講祀兼肉交态靜電開阿臉皮厚犁铧琭簌懋迹密房穆靜内記室派索拼車千水萬山勤勞侵吞七姊妹弱歲上任生上起下申證實戶獅蠻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殊效輸液通物兔走鹘落五藏瞎榜下客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