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收采 ”。1.收割采摘。《後漢書·淳于恭傳》:“﹝ 恭 ﹞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
(2).收取;采納。《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七年》:“ 弼 遂傾身結納朝士,收采名勢,以傾東宮。” 清 唐孫華 《禦筆臨董其昌<孝經>恭紀》詩:“永興戈法兼收採,榮映文房異代臣。”
(3).錄用。《北齊書·魏恺傳》:“何慮無人作官職,苦用此漢何為,放其還家,永不收採。”《隋書·董純傳》:“陛下重加收採,位至将軍。” 宋 範仲淹 《青州謝上表》:“伏蒙皇帝陛下,天量庇全,聖衷收采。”
見“ 收採 ”。
“收采”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古籍用例和權威解釋後的詳細分析:
收割采摘(農作物)
指對植物果實或枝葉的采收行為。
➠ 例:《後漢書·淳于恭傳》記載“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辄助為收采”。
采納(意見/策略)
表示對建議、方法或資源的接受與運用。
➠ 例:《資治通鑒》載“弼遂傾身結納朝士,收采名勢”,指收集利用政治資源。
錄用(人才)
特指對人才的選拔任用。
➠ 例:《北齊書·魏恺傳》提及“永不收采”,指不再任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中。需特别注意: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的時代背景和上下文進行精确釋義。如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北齊書》等原始文獻。
《收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收集和采集的動作或過程。
拆分部首:收(手)+ 采(木)
筆畫:收(6畫)+ 采(7畫)
《收采》是由“收”和“采”兩個獨立的漢字組成。其中,“收”表示接受、集合、積聚的意思;“采”表示摘取、采撷的意思。合在一起,意味着收集和采集的動作。
《收采》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收採」。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收采》并未出現,而是使用了不同的字符來表示相應意思。
1. 我們一起去收采春天的第一縷陽光。
2. 他每天都去采摘果實,收采農田的饋贈。
收錄、采購、收藏、采摘、采納、收益
搜集、獲得、聚集、獲取、採購
放棄、散失、丢失、遺棄、丢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