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幹旱而水位下降。《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
“涸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涸落(拼音:hé luò)指因幹旱導緻水位下降的自然現象。例如《管子·度地》中記載:“春三月,天地幹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此處的“涸落”描述春季幹旱時山川水位降低的狀态。
“涸落”本義為因幹旱導緻的水位下降,屬客觀描述;現代用法中也可引申為抽象事物的枯竭狀态。其出處明确,語義清晰,適用于自然與人文場景。更多古籍原文可參考《管子·度地》或相關詞典來源。
涸落,是一個有關水的詞彙,常用于形容水流枯竭或幹涸。它由“水”字旁(氵)和“剌(剌)”組成,可以拆分為“氵”和“剌”,是一個形聲字。現代漢字中,“氵”常常代表與水相關的字義,“剌”則是表示次要意義的部分。
涸落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出現于《字彙補》一書中。在古代的漢字中,涸落以繁體字書寫為「澈落」,并且由于字形的演變,其字形與現代簡體字有所不同。
以下是《涸落》的古代漢字寫法:
繁體字:澈落
下面是一些例句,展示涸落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1. 池塘裡的水因為長時間沒有雨水補給而涸落了。
2. 流經此地的小河,夏季常常會涸落。
涸落的近義詞包括:枯竭、幹涸、幹枯。這些詞彙都可以描述水流或水源枯竭、減少或消失的狀态。
涸落的反義詞是:充盈、盈滿。這些詞彙與涸落相反,形容水源充足、水流充盈的狀态。
最後,和涸落相關的組詞有:
涸竭、涸水、涸澤而漁、落湯雞、不落窠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