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革路的意思、革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革路的解釋

亦作“ 革輅 ”。五路之一。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種兵車。覆之以革,無他飾,用于作戰或巡視諸侯國土或四境。《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衞。” 鄭玄 注:“革路,鞔之以革而漆之,無他飾。” 孫诒讓 正義:“‘革路’者,五路之四也。《戎右》謂之戎車,《左·莊六年傳》謂之戎路。”《隋書·禮儀志五》:“革輅,以巡兵即戎。”《新唐書·車服志》:“革路者,臨兵、巡守所乘也,白質,鞔以革。”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其後,革輅之 太原 ,亦徇於師曰:‘朕今取 河 東,誓不殺一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革路"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指古代用皮革包裹車轅或裝飾車廂的車輛,《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源于先秦時期,是貴族彰顯身份的重要交通工具。第二層含義引申為簡陋粗劣的車駕,《辭海》解釋其常見于"革路藍縷"這一典故中,形容早期創業階段物質條件艱苦的狀态,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楚國先君"筚路藍縷,以啟山林",其中"筚路"即與"革路"互通。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古代漢語詞典》指出"革路"逐漸衍生出雙重象征:既代表原始交通工具的實用性,又蘊含開拓進取的精神内涵。現代漢語使用中多取象征義,常見于描述企業初創或科研攻堅等場景,如"科技創新需要革路藍縷的探索精神"。需要注意與"筚路藍縷"存在細微差異,《成語源流考》強調"革路"側重物質條件簡陋,"筚路"則特指荊竹編制的車具,但二者在形容艱苦創業時可通用。

網絡擴展解釋

“革路”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古代車制釋義(主要見于曆史文獻)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帝王使用的兵車,屬“五路”(古代帝王五類車駕)之一。車身用皮革包裹,無其他裝飾,用于作戰或巡視諸侯疆域。

  2. 典籍依據

    • 《周禮·春官·巾車》記載:“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衞。”鄭玄注解其工藝為“鞔之以革而漆之”。
    • 《隋書》《新唐書》等史書也提及革路用于軍事巡守。

二、現代引申義(現代語境下的比喻用法)

  1. 基本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表示“改革創新,開辟新的發展道路”。其中“革”指變革,“路”象征方向或途徑。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社會、經濟或組織通過改革突破困境,例如:“國企改革路徑需先評估再推進”。


注意:古代原義為權威文獻主要記載的釋義,現代引申義多見于口語或非學術場景。如需深入研究曆史車制,建議參考《周禮》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挨近抱獨埲塕匾部編町賓客盈門簸掉不知所言倉鷹岑崿差譌嘲嘲乘法塵懷撤曉馳襲吊籃地塹東莊圖鬥鷄斷然庉庉餌人負轅功德冠座規蹤還海赫烜痕撻黃壇見成江都講價礛諸裓子進難墾複暌淹兩腳羊量力而行柳意陸子泉猛丁名班腦兒膩顔帢破鼎樵女峭特申牒刷鍊童隸脫位望風而靡危害無難物運涎不癡香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