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刍靈的意思、刍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刍靈的解釋

用茅草紮成的人馬,為古人送葬之物。《禮記·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鄭玄 注:“芻靈,束茅為人馬,謂之靈者,神之類。” 孫希旦 集解:“塗車芻靈,皆送葬之物也。” 南朝 宋 謝惠連 《祭古冢文》:“芻靈已毀,塗車既摧。”《舊唐書·李勣傳》:“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皁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箇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生追出,提抱以歸,身輕若芻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刍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用茅草或稭稈紮成的人形、馬形殉葬品,用于古代喪葬儀式。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文獻中被明确記載,如《禮記·檀弓下》提到“塗車刍靈,自古有之”,鄭玄注“刍靈,束茅為人馬”。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古人認為刍靈是“明器”(陪葬器物)的一種,象征對逝者的供奉,但因其材質易朽,符合“事死如事生”而不奢靡的喪葬理念。孔子曾評價“為刍靈者善”,因其比人俑更樸素。

  3. 文獻例證
    南朝謝惠連《祭古冢文》中“刍靈已毀,塗車既摧”描述了古墓中刍靈隨葬品的殘損狀态,印證其實際應用。唐代《舊唐書》也提到以木人代替刍靈,體現其形制演變。

  4. 引申義的争議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刍靈”引申為“才智敏捷之人”,但此說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莊子》中“刍狗”概念的混淆,需謹慎對待。

“刍靈”的核心含義與古代喪葬文化相關,需結合《禮記》等經典文獻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考古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刍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青草的靈性。它的拆分部首是刍(chú)和靈(líng),刍部表示草、植物的意思,靈部表示靈性、鬼神的意思。由此可見,刍靈一詞表達了草木具有生命力和靈性的含義。 《刍靈》的筆畫數為8畫,刍部有3畫,靈部有5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思考,人們發現草木不僅有生長和繁衍的能力,還有一定的智慧和神奇的特性,于是賦予了它們靈性的屬性。 在繁體字中,《刍靈》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都是刍和靈兩個部首組合而成。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範,《刍靈》的寫法是刍部分寫在上方,靈部分寫在下方。這種寫法體現了古代人們在書寫中追求平衡和美感的風格。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刍靈》這個詞,例如: 1. 這片草地上的花草樹木,都散發着清新的刍靈氣息。 2. 在風中搖曳的青草展示了刍靈的生命力和活力。 3. 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刍靈的力量,讓人心情愉悅。 與《刍靈》相關的組詞有刍草、靈動、靈感等。其中刍草指的是青草,靈動表示活潑、敏捷,靈感則指的是靈性的啟示和創造力。 在意義上,《刍靈》與《刍草》的意義相近,都指代了青草和草木的屬性。而與刍靈相反的詞語則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