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符契用的箭。《舊唐書·裴行儉傳》:“是日傳其契箭,諸部酋長悉來請命,并執送 碎葉城 。”《資治通鑒·唐高宗調露元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夷狄無符信,以箭為契信。”
契箭是中國古代用作符信或調兵憑證的一種特殊箭矢,其核心含義及曆史背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契箭是作符契用的箭,即通過箭作為信物或憑證,用于傳遞命令、調遣軍隊或确認身份。其名稱中的“契”指契約、符信,“箭”則表明載體形式。
曆史用途與記載
據《舊唐書·裴行儉傳》記載,唐代名将裴行儉曾用契箭召集西域諸部酋長。當契箭傳遞至各部後,酋長們迅速響應并聽命,體現了契箭在軍事與外交中的權威性。宋代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提到,部分少數民族因無文字符信,故以箭為契,說明契箭在邊疆民族中的特殊作用。
構造與象征意義
契箭通常刻有特殊标記或紋路,以确保其唯一性和不可僞造性。它不僅作為調兵憑證,也象征持有者的權力,類似于後世的“令箭”。
文化延伸
契箭的用法反映了古代中國軍事制度中“信物授權”的傳統,與虎符、節杖等工具功能類似,但更適用于遊牧民族或快速傳令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或參考權威曆史辭典。
《契箭》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許下誓約、約定或籤署合同的箭矢。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一種古代的儀式,當時人們會以箭為媒介來表示他們之間的誓言或約定。
《契箭》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表示“刀”的部首,“⺮”是表示“竹”的部首。
《契箭》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契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古代文化和儀式。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籥」。
《契箭》在古代漢字中有着不同的寫法。較早的時候,它的寫法可能是「契矸」或「契菅」。
1. 他們用《契箭》交換了承諾和誓言。
2. 在古代,人們通過《契箭》來确認和約定重要的事情。
契約、箭矢、誓言、約定
近義詞:箭婚(通過箭矢表示婚約的儀式)
反義詞:解約(解除合同或誓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