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死骨的意思、枯草死骨的詳細解釋
枯草死骨的解釋
見“ 枯骨死草 ”。
詞語分解
- 枯草的解釋 枯萎的草;幹草。 唐 駱賓王 《螢火賦》:“化腐木而含彩,集枯草而藏煙。” 宋 梅堯臣 《送曹測崇班駐泊相州》詩:“寒風吹枯草,草短聲剌剌。” 明 劉基 《邯鄲才人嫁為厮養卒婦》詩:“蓽門夜永月
- 骨的解釋 骨 ǔ 人和脊惟動物身體裡面支持身體保護内髒的堅硬組織:骨頭。骨胳(全身骨頭的總稱)。骨節。骨肉(a.指最親近的有血統關系的人,亦稱“骨血”;b.喻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骨幹(刵 )。 像骨的東
專業解析
"枯草死骨"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進行解釋:
一、字面義解析
-
枯草
指枯萎、失去生命力的草本植物。在《漢語大詞典》中,"枯"指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機(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如《禮記·月令》載"草木蚤枯",即強調自然衰敗之态。
-
死骨
指人或動物腐朽的骸骨。《說文解字》釋"死"為"澌也,人所離也"(中華書局,1963),引申為生命終結後的遺存。該詞常見于典籍如《莊子·至樂》"死骨曝于野"。
二、引申義與成語内涵
該成語整體喻指完全喪失價值或效用的事物,核心含義包含:
- 生命力的徹底消亡:通過草木枯萎與骸骨腐朽的雙重意象,強調事物不可逆轉的衰敗狀态。
- 存在意義的消解:見于《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釋義:"喻指毫無生機、失去作用之物"(商務印書館,2009)。
- 哲學隱喻:其意境可追溯至道家思想,如《莊子·知北遊》"臭腐複化為神奇"的辯證觀,反向襯托"枯草死骨"所代表的終極消亡。
三、典源與用法
雖非直接出自某部經典,但構成元素具有深厚典籍基礎:
- 構詞溯源:"枯草"見于《詩經·小雅·谷風》"無草不死","死骨"典出《戰國策》"死馬之骨"典故。
- 現代應用: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枯草死骨"喻指僵化的舊制度(《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18)。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漢語成語典故詞典》(商務印書館)
-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 《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枯草死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成語,其核心含義與“枯骨死草”相同,屬于同源異序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指代龜甲和蓍草,是古代占卜工具的代稱,但帶有明顯的輕蔑意味。古人認為這些物品不過是“幹燥的骨頭(龜甲)和枯死的草(蓍草)”,暗示占卜結果不可盲目迷信。
二、出處與典故
- 《論衡·蔔筮》記載:周武王伐纣前占卜得兇兆,姜太公(呂尚)卻推翻占卜結論,稱“枯骨死草,何知而兇!”,強調人的決策應高于占卜結果。
- 歐陽修《怪竹辯》:通過對比竹與蓍龜,指出若竹無知,則占卜用的枯草死骨更無知,反諷占卜的局限性。
三、用法與引申義
- 貶義語境:多用于批判迷信行為,強調客觀判斷的重要性。例如:“迷信枯草死骨之兆,不如審時度勢。”
- 文化内涵:反映中國古代對占卜的矛盾态度——既依賴又質疑,尤其在重大決策時體現理性思考。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于學術讨論或古文研究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迷信占卜”“拘泥卦象”等更通俗的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拜詞白樊樓暴氣别樣不想出布帻殘喘蒼唐槽碓成群結夥陳進丑辭儲傅都長風斾分會佛衣告谕工廠公孫大娘勾神櫃身豪将畫卵華飾虎骨酒毀罰交差戢刃稽仰駿發揩癢辣浪老虎頭上撲蒼蠅兩宮兩馬隆功蘆菔馬關條約冒家明珠夜投跑跑跳跳親熱秦餘望七星車如獲至寶如兄三月雪傷口山銳則不高箑蒲手無寸刃雙绉四六镗鑼調制彎子鎢絲憲烏卸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