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監的意思、納監的詳細解釋
納監的解釋
明 清 科舉時代富家子弟納資為監生。《儒林外史》第三回:“現放着我這幾個弟兄在此,每人拿幾十兩銀子借與 周相公 納監進場。”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洪由義》:“為長子捐官,次子納監。”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監的解釋 監 (監) ā 督察:監察。監控。監測。監護。監考。監聽。 牢,獄:監獄。監押。監禁。坐監。 監 (監) à 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監(宦官,阄人)。國子監。欽天監(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府)。監生(在國子
網絡擴展解釋
“納監”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出現在明清科舉制度中,其核心含義為富家子弟通過繳納錢財(納資)獲得監生資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詞源:由“納”(繳納)和“監”(監生)組成,字面意為“繳納錢財成為監生”。
- 背景:明清時期,監生是國子監的學生,通常通過考試或蔭庇獲得資格,但“納監”允許富家子弟直接通過捐資取得這一身份。
2.具體用途
- 科舉捷徑:監生可直接參加鄉試(省級考試),無需通過縣試、府試等初級考試,因此成為富裕家庭提升社會地位的途徑。
- 實例記載:如《儒林外史》第三回提到“周相公納監進場”,即通過納監獲得鄉試資格。
3.相關争議
-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接受監督”,但此釋義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可能與成語混淆或釋義錯誤有關。主流觀點仍以科舉制度中的“捐資為監生”為準。
4.補充說明
- 監生特權:監生雖屬功名,但社會地位低于進士,常被視為“非正途出身”。
- 曆史影響:這一制度反映了明清科舉的腐敗現象,富人可通過錢財繞過嚴格選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儒林外史》或明清科舉制度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納監,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納是指接受、收容、使進入;監是指監視、監督的意思。所以納監可以理解為接受監視、接受監督的意思。在現代社會中,納監一詞通常用來形容機構、組織或個體接受監管、受到外界的監督。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字的部首是糸(絞絲),監字的部首是丸(丸子),納字的總筆畫數是6畫,監字的總筆畫數是9畫。
來源和繁體
納監兩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納字最早的意思是細斷、撚細,後來引申為收取、容納的意思。監字最初的意思是守衛、看管,後來引申為監視、監督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構成了納監這個詞,代表着被監視、監督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納監這個詞的寫法沒有什麼具體的變化,還是用納和監這兩個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納監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納字的上面多有一點,意味着細分、細小。監字在古代的寫法是用「亻」(人)作為頭部,下面是「足」(足步)加上「罒」(網,用以表達監視、監控)。
例句
1. 這家公司一直秉承納監的原則,确保經營的透明度和合規性。
2. 政府需要加強對食品産業的納監工作,以保障民衆的食品安全。
3. 這位明星因涉嫌違法行為而接受了警方的納監。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 納稅、納悶、監督、監視、監考、監管。
近義詞: 接受監管、接受監視、應監、接受監督。
反義詞: 逃避監管、逃避監視、逃避監督、不受監管、不受監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