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監的意思、納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監的解釋

明 清 科舉時代富家子弟納資為監生。《儒林外史》第三回:“現放着我這幾個弟兄在此,每人拿幾十兩銀子借與 周相公 納監進場。”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洪由義》:“為長子捐官,次子納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監(nà jiàn)是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的特殊入學途徑,指通過向官府捐納錢財(白銀或糧食)獲得國子監監生資格的行為,又稱“捐監”或“例監”。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 定義與性質

    納監是國子監生員來源之一,區别于通過地方考試選拔的“貢監”或由舉人身份入監的“舉監”。它本質上是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或赈災需求,允許民間富戶通過繳納一定財物換取監生身份的制度,屬于“捐納”制度在教育領域的體現。

  2. 曆史背景與實施

    • 起源: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7年)因邊患頻發、國庫空虛,首次開放納監,允許生員或平民捐納粟米、馬匹換取國子監入學資格(《明史·選舉志》)。
    • 清代延續:清代沿襲此制,捐納範圍擴大至白銀,并形成系統規範。乾隆後納監成為國子監生員的主要來源之一(《清史稿·選舉志》)。
  3. 具體操作方式

    應捐者需向戶部或地方官府繳納定額白銀(清代通常為數百兩),由朝廷頒發“監照”(監生憑證),憑此可入讀北京或南京國子監,并享有以下權益:

    • 免除徭役,見官不跪;
    • 直接參加鄉試(省級科舉考試);
    • 部分納監生可進一步捐納實職官銜(如知縣、主事等)。
  4. 社會影響與争議

    • 積極面:短期内緩解財政壓力,為富家子弟提供晉升通道(《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
    • 負面評價:沖擊科舉公平性,滋生腐敗,導緻監生素質下降。顧炎武曾批判納監“敗天下之材,而至于人不成材”(《日知錄》)。
  5. 制度終結

    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國子監裁撤,納監制度隨之消亡(《晚清史》)。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納監”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出現在明清科舉制度中,其核心含義為富家子弟通過繳納錢財(納資)獲得監生資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具體用途

3.相關争議

4.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儒林外史》或明清科舉制度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邦略報寃褊小摒除不知所從草團瓢粗缪打壓地網天羅防鏽漆放飲馮歡彈铗覆書高探馬怪形怪狀官橐詭貿過陰海蜒黑漆一團歡館畫蛇著足灰蝶禍福同門齎盜食祭吊诘治脊倫警惠禁衛兵九重閨積漬亢悍課勵魁衡連三留住毛栗子棉蚜穆護南州冠冕排除萬難配適辟除破悶菩提子勤悫窮通羣經敺役神都生就失墜書令史四化建設損陰梭尖統一窩窩癟癟烏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