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今體詩的意思、今體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今體詩的解釋

對古體詩而言。亦稱近體詩。凡五七言律、排律、律絕,皆屬今體。形成于 唐 代。 唐 張籍 《酬秘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裡每同班。” 唐弢 《在生命的浩翰的海洋裡》:“ 唐 人稱律詩為‘今體詩’,以區别于 唐 以前的‘古體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今體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重要體裁,又稱"近體詩",特指唐代形成的格律化詩歌形式,與古體詩相對。其核心特征體現在聲律、對仗、句式的規範化,代表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美學的巅峰。《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對古體詩而言,形成于唐代的律詩與絕句的通稱,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均有嚴格規定"(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

該詩體的發展可追溯至南朝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理論,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人完善格律體系,最終形成五言、七言的律詩(八句)和絕句(四句)兩大類别。王力在《詩詞格律》中強調,今體詩必須符合三項基本要求:平仄交替的聲律結構、颔聯頸聯的嚴謹對仗,以及固定位置的押韻規則(來源:中華書局《詩詞格律》)。

以杜甫《登高》為例,其平仄格式為: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嚴格遵循"對句相對,鄰句相粘"的聲調原則。這種精密的格律體系,使今體詩兼具音樂美與建築美,成為後世詩歌創作的典範(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今體詩,又稱近體詩或格律詩,是唐代形成的詩歌體裁,與古體詩相對。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主要分類

  1. 律詩
    • 五言律詩(五律):每句五字,共八句。
    • 七言律詩(七律):每句七字,共八句。
    • 排律(長律):超過八句,需嚴格對仗。
  2. 絕句
    • 五言絕句(五絕):四句,每句五字。
    • 七言絕句(七絕):四句,每句七字。

格律特點

與古體詩的區别

代表詩人

示例

杜甫《登高》(七律)前兩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符合平仄、對仗及押韻規則)

今體詩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典範形式。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格律細節,可參考唐代詩集或格律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薄命佳人邊埃豳谷簸錢不遣宸曜沖日廚食錢打标丹仙大堂颠頹凋瘠調禦凍餧放慢浮标伏虎降龍拊絃傅奏膏泉革響岣嵝官面兒匮藏貴京惠蛄翚衣火爐家活解乏荊枝距戶苦春頭聯累栗爆陵師緑耳門爵鳴嘶密劄謀克泡立水蓬龍憑心勤顇窮池之魚榷鐵認熟散座山虞申辯省員神紀十紀數番家庶官限資小熟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