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金仙的意思、大覺金仙的詳細解釋
大覺金仙的解釋
宋徽宗 時對佛的稱謂。《宋史·徽宗紀四》:“ 宣和 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釋道·廢佛氏》:“ 宋 宣和 中除佛教,改佛為大覺金仙,佛寺為神霄宮,僧加冠簪為德士。其事皆 徽宗 獨斷。”
詞語分解
- 大覺的解釋 .大夢覺醒。道家比喻了悟大道。《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成玄英 疏:“唯有體道聖人,朗然獨覺。”《雲笈七籤》卷四三:“習事超倫,謂之大覺。”.佛教語。謂正覺。《楞嚴經》卷六:“
- 金仙的解釋 指佛。 唐 李白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詩:“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 王琦 注:“金仙,謂佛。” 明 葉憲祖 《丹桂钿合》第一折:“忽被閒情惱,徘徊夜未眠,月中乘興去,還拟問金仙。” 清
網絡擴展解釋
“大覺金仙”是宋徽宗時期對佛教中佛陀的特定稱謂,源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年)的宗教政策調整。以下是詳細解釋:
1.曆史背景與改稱内容
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年)頒布诏令,将佛教中的“佛”改稱“大覺金仙”,僧人改稱“德士”,寺院改為“神霄宮”。這一舉措旨在将佛教納入道教體系,體現徽宗對道教的推崇,同時弱化佛教的獨立性。
2.改稱原因與政治意圖
徽宗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試圖通過宗教改革強化皇權與道教的神聖性。将佛陀稱為“大覺金仙”,實為道教術語的借用(“金仙”是道教對高階神仙的尊稱),反映了當時“崇道抑佛”的傾向。
3.後續影響與評價
- 這一政策僅持續數年,隨着北宋滅亡(1127年)而廢止,佛教稱謂逐漸恢複。
- 明代學者沈德符在《野獲編補遺》中評價此事為徽宗“獨斷”之舉,側面反映其改革缺乏廣泛支持。
4.現代釋義與用法
“大覺金仙”現為曆史專用詞彙,主要用于研究宋代宗教政策或文獻考據,日常語境中極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宋史·徽宗紀》或《野獲編補遺》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覺金仙》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佛教中的一種高級境界的存在,指得是一個修行達到了大覺境界、擁有金剛身的仙人。
下面是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龍
筆畫:15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典籍中,主要用于描述修行者在佛教内部的境界。
該詞的繁體字為《大覺金仙》,在繁體字中,字形比簡體字稍有變化,但意思和拆分仍然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總體上仍然可辨認。例如,“大”字的古代寫法為“太”加上“人”;“覺”字的古代寫法為“目”旁邊加上“九”;“金”字的古代寫法為“山”加上“采”。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展示《大覺金仙》的用法:
他修行勤奮,終于成為了一位大覺金仙。
另外,一些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佛教、覺悟、仙人等。近義詞可能包括:大覺佛、金剛。反義詞則可能包括:凡人、小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