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隱的意思、仕隱的詳細解釋
仕隱的解釋
(1).出仕和退隱。 清 錢大昕 《盧氏群書拾補序》:“自念四十年來,仕隱蹤迹,輒步先生後塵;而嗜古顓僻之性,謬為先生所許。” 清 方文 《夢崔正誼李溉林二明府見訪》詩:“何緣遇 崔 、 李 ,一見遂傾倒。仕隱雖殊途,握手傷懷抱。”
(2).舊謂居官而不親公務。商務本《說郛》卷三引 宋 馬永易 《實賓錄》:“ 唐 楊初 為 江西 王仲舒 從事,終日長吟,不親公牘,府公緻言,拂衣而去,乃采山飲泉。朝客聞之,以為仕隱。” 清 褚人穫 《堅瓠廣集·隱說》:“ 唐 唐暢 為 西川 從事,不親公務,人稱仕隱。”
詞語分解
- 仕的解釋 仕 ì 做官:出仕。仕宦。學而優則仕。仕途。仕女(.宮女,貴族婦女;.以社會上層婦女為題材的中國畫。均亦作“士女”)。 審察:“弗問弗仕”。 古同“事”,事業。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隱的解釋 隱 (隱) ǐ 藏匿,不顯露:隱藏。隱匿。隱居。隱士。隱諱。 傷痛:隱恻。 憐憫:恻隱之心。 現顯 隱 (隱) ì 倚,靠:隱幾(?)而卧(靠着幾案睡眠)。 現顯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仕隱”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士人階層在“出仕為官”與“退隱山林”兩種人生狀态之間徘徊、選擇或融合的一種獨特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一、 詞義解析:仕與隱的對立統一
- “仕”:本義指做官、任職,為朝廷效力,實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責任。《漢語大詞典》釋“仕”為“做官”。
- “隱”:本義指隱藏、隱居,遠離政治中心,回歸自然或鄉野,追求道家或佛家的清靜無為、逍遙自在或獨善其身。《漢語大詞典》釋“隱”有“隱居”之義。
- “仕隱”:并非簡單的“仕”或“隱”,而是将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融為一體。它體現了士人在特定曆史環境(如政治動蕩、個人際遇不佳)或個人志趣下,既不完全放棄社會責任(可能擔任閑職、地方小官),又保持一定的超脫與獨立,在心靈深處向往或實踐着隱逸生活。這是一種“身在魏阙,心在江湖”或“亦官亦隱”的狀态。
二、 曆史淵源與文化内涵
“仕隱”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哲學思想(尤其是儒道互補)密切相關。
- 儒家與道家的影響:儒家提倡積極入世,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當士人仕途受挫或對現實政治失望時,道家思想常成為精神慰藉,催生“仕隱”心态。《辭源》在解釋相關詞條時,常涉及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的歸隱之思。
- 特定曆史背景:如魏晉南北朝、唐中後期、宋元之際等朝代更疊、政治黑暗時期,“仕隱”成為許多士人平衡理想與現實、保全性命與氣節的普遍選擇。學者指出,這種“仕隱文化”是士人階層在專制政治壓力下尋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一種智慧。
三、 典型表現與代表人物
- “中隱”模式:唐代詩人白居易明确提出“中隱”概念,認為擔任地方閑散官職(如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或遠離政治漩渦中心的官職,既能免于饑寒,又能享受一定的清閑與自由,是介于朝堂大隱與山林小隱之間的理想狀态。其詩作《中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
- 王維的實踐:盛唐詩人王維晚年“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禅誦為事”,在擔任官職的同時,長期隱居辋川别業,創作了大量充滿禅意和山水之美的詩歌,是“仕隱”生活的典型代表。其生平與創作深刻诠釋了仕宦與隱逸的完美結合。
- 蘇轼的心态:宋代文豪蘇轼一生宦海浮沉,屢遭貶谪。他在逆境中常以曠達的胸懷面對,在地方官任上造福一方,同時寄情山水、詩文、禅理,其“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也體現了“仕隱”精神的精髓。
四、 精神實質
“仕隱”的核心在于士人内心的調適與平衡:
- 對現實的妥協與超越:不完全放棄社會責任,也不完全屈服于政治壓力或名利誘惑,在可能的範圍内保持精神獨立和人格尊嚴。
- 對自由的追求:在體制内尋求相對的心靈自由和生活情趣,将隱逸的理想融入日常生活。
- 對生命價值的多元探索:不局限于單一的功名追求,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領域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實現人生價值的多元化。
總結來說,“仕隱”是中國古代士人創造性地解決“出仕”與“歸隱”矛盾的一種人生哲學和實踐方式,體現了他們在社會角色與個人志趣、社會責任與精神自由之間尋求平衡的智慧,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士人心态的重要概念。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權威工具書釋義基礎)
- 《辭源》 (商務印書館,曆史文化背景闡釋)
- 相關學術論文(如探讨士大夫心态、隱逸文化等主題,來源:中國知網等學術數據庫)
- 王維研究專著及傳記 (如《王維集校注》及相關生平研究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仕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出仕與退隱的結合
指官員在任職(“仕”)與歸隱(“隱”)之間的選擇或交替。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仕途與個人志趣的權衡。例如清代錢大昕在《盧氏群書拾補序》中提到“仕隱蹤迹”,即描述官員在不同階段的仕途與隱退經曆。
-
居官不親公務
指雖擔任官職但不處理實際公務,類似“挂名”狀态。例如唐代楊初任江西王仲舒的從事時,整日吟詩作賦而不理公事,被稱為“仕隱”。
二、擴展含義與文化内涵
- 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古代文人常通過“仕隱”表達對官場紛争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如清代方文在詩中寫道“仕隱雖殊途,握手傷懷抱”,展現了仕與隱的情感矛盾。
- 現代引申:現代語境中也可指事業有成後選擇退居二線、追求甯靜生活的态度(參考,但需注意此釋義來自低權威來源)。
三、使用示例
- 古籍例句:“仕隱雖殊途,握手傷懷抱”(清·方文《夢崔正誼李溉林二明府見訪》詩)。
- 現代造句:“他厭倦了職場紛争,決定效仿古人仕隱,歸鄉務農。”(參考的造句邏輯)
提示: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或更多例句,可查閱《實賓錄》《盧氏群書拾補序》等古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本末倒置逼限不足為訓蟾諸沉住氣赤盡斥棄愁懑從然措辦懛子丹衷倒兵刀葉大壤的笃班滌汔東山起笃孝伏爾加河閣正挂冠觀傩貴幸孤幼號笛好住洪脈換羣鵝降宥肩項進餐近習金葉表酒馔機中涓滴料珠遴派六枝子羅纓渌圖鬧嚣年近古稀牛蹄中魚婆兒阙佚沙蟲石蜠索莫談笑風生它日天督條具跳匿偷安王誅帏次狹縫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