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drops of water] 點滴的水;比喻極少量的錢、物或貢獻
涓滴歸公
(1).一點一點地流淌。 南朝 宋 鮑照 《遇銅山掘黃精》詩:“ 銅溪 晝深沉,乳竇夜涓滴。”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眶中流黑水,涓滴不絶,兩日方止。”
(2).水點,極少的水。《藝文類聚》卷一百引 晉 李颙 《經渦路作》詩:“亢陽彌十旬,涓滴未蹔舒。” 唐 杜甫 《倦夜》詩:“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清 青城子 《志異續編·泉生石壁》:“詎知愈鑿而水愈竭,尋涓滴不出矣。”
(3).比喻極小或極少的事物。 唐 柳宗元 《為王京兆賀雨表一》:“渥澤徒加,涓滴無助。” 清 李漁 《奈何天·鬧封》:“皇上,皇上,你既然要把花封錫,為甚的沛洪恩,秪吝這涓滴。” 郭沫若 《沸羹集·憶成都》:“對于新 成都 的實現,我既無涓滴可以寄與,暫時把 成都 留在懷念裡,在我是更加饒于回味的事。”
涓滴
一、基本釋義
“涓滴”為漢語合成詞,由“涓”與“滴”兩個表微小水流的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極細小的水流或水滴,後引申為極其微小的財物或事物。
二、權威詞典釋義
“涓滴”本義為點滴水流,如《隋書》載:“涓滴之流,終成江河。”後比喻極微小的貢獻或財物,如“涓滴歸公”(指公家財物分毫不私占)。
釋義為“極少量的水;比喻極小的或極少的東西”,例詞“涓滴不漏”“涓滴成河”。
強調其古文用例,如杜甫《倦夜》詩“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以“涓滴”形容露水之微。
三、語義演變與用法
指細流、水滴。如《水經注》中“泉湧如涓滴”,描述水流細緩之态。
四、語法特征
五、文化内涵
“涓滴”承載中國傳統價值觀:
六、現代應用實例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條例》要求“涓滴歸公,杜絕浪費”,強化公共資産管理。
《人民日報》時評“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讓涓滴之力彙聚成綠色發展動能”(2023年8月)。
參考資料來源
“涓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涓滴”原指極少量的水,如細小的水滴或緩慢流動的溪流。後引申為比喻極微小的數量,常用于形容錢、物、貢獻等,如“涓滴歸公”(指全部收入上交公家)。
2. 詞源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衛風·氓》中的“涓涓者水”,描述水流細微之态。古詩詞中亦常見其身影,如杜甫《倦夜》的“重露成涓滴”,形容露水凝結成水滴。
3. 用法與例句
4. 引申應用
在經濟學中,“涓滴效應”指富裕階層通過消費帶動經濟,惠及底層。此外,“涓滴”也用于警示積少成多的哲理,如阿拉伯諺語“洪水始于涓滴”。
總結
“涓滴”一詞兼具自然意象與抽象比喻,既可具象描繪細微水流,亦可抽象表達量少珍貴之物,常見于文學、公文及生活場景中。
飽經世變便餐秕蠹逼火步打毬倉米擦洗讒構麨蜜瞋目切齒賜策詞翰客電影機娣婦饤核短古取對語二日本發發方别發刃忿憤改點甘願各抒己見顧曲周郎宏毅畫殿化鱗畫旒囫囵半片昏昏默默簡闊谫淺間種進書渴而穿井魁峨立談之間流線型猛概免乳墨守成規拗格襁杖侵犯青翦日志折桌疏分疏爽舒坦思舊鎖邊瓦解土崩吳歈校定諧樂媟嫚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