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仕和退隐。 清 钱大昕 《卢氏群书拾补序》:“自念四十年来,仕隐踪迹,輒步先生后尘;而嗜古顓僻之性,谬为先生所许。” 清 方文 《梦崔正谊李溉林二明府见访》诗:“何缘遇 崔 、 李 ,一见遂倾倒。仕隐虽殊途,握手伤怀抱。”
(2).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商务本《说郛》卷三引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唐 杨初 为 江西 王仲舒 从事,终日长吟,不亲公牘,府公致言,拂衣而去,乃采山饮泉。朝客闻之,以为仕隐。”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 唐 唐畅 为 西川 从事,不亲公务,人称仕隐。”
“仕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其解释如下:
出仕与退隐的结合
指官员在任职(“仕”)与归隐(“隐”)之间的选择或交替。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仕途与个人志趣的权衡。例如清代钱大昕在《卢氏群书拾补序》中提到“仕隐踪迹”,即描述官员在不同阶段的仕途与隐退经历。
居官不亲公务
指虽担任官职但不处理实际公务,类似“挂名”状态。例如唐代杨初任江西王仲舒的从事时,整日吟诗作赋而不理公事,被称为“仕隐”。
提示: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或更多例句,可查阅《实宾录》《卢氏群书拾补序》等古籍(来源)。
仕隐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汇,分别是“仕”和“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官场上的人隐藏自己的职位,不再出仕。
“仕”字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由五笔画组成;“隐”字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它由七笔画组成。
“仕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书·霍光传》中的记载。在古代,曾经有一位名叫霍光的大臣,他在担任丞相之后,突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隐居。这个事件被称为“仕隐”,后来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官员隐退回避。
至于繁体字“仕隱”,它是简体字“仕隐”的繁体形式。在台湾、香港等地,人们经常使用繁体字书写。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一些不同。以“仕隐”为例,古时候的写法是“士隐”。这种写法更接近字形的本意,因为“仕”的本义是士,而“士”则表示贵族、知识分子。
1. 他曾经是一位政府官员,但最近他做出了仕隐的决定,选择了退隐山林。
2. 那位老总经商多年,如今也希望能够仕隐于乡村,享受宁静的生活。
仕宦、仕途、隐居、隐退。
退隐、隐士、离职。
出仕、任职、就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