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隐的意思、仕隐的详细解释
仕隐的解释
(1).出仕和退隐。 清 钱大昕 《卢氏群书拾补序》:“自念四十年来,仕隐踪迹,輒步先生后尘;而嗜古顓僻之性,谬为先生所许。” 清 方文 《梦崔正谊李溉林二明府见访》诗:“何缘遇 崔 、 李 ,一见遂倾倒。仕隐虽殊途,握手伤怀抱。”
(2).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商务本《说郛》卷三引 宋 马永易 《实宾录》:“ 唐 杨初 为 江西 王仲舒 从事,终日长吟,不亲公牘,府公致言,拂衣而去,乃采山饮泉。朝客闻之,以为仕隐。”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 唐 唐畅 为 西川 从事,不亲公务,人称仕隐。”
词语分解
- 仕的解释 仕 ì 做官:出仕。仕宦。学而优则仕。仕途。仕女(.宫女,贵族妇女;.以社会上层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均亦作“士女”)。 审察:“弗问弗仕”。 古同“事”,事业。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隐的解释 隐 (隱) ǐ 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 伤痛:隐恻。 怜悯:恻隐之心。 现显 隐 (隱) ì 倚,靠:隐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现显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仕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在“出仕为官”与“退隐山林”两种人生状态之间徘徊、选择或融合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其详细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一、 词义解析:仕与隐的对立统一
- “仕”:本义指做官、任职,为朝廷效力,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汉语大词典》释“仕”为“做官”。
- “隐”:本义指隐藏、隐居,远离政治中心,回归自然或乡野,追求道家或佛家的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或独善其身。《汉语大词典》释“隐”有“隐居”之义。
- “仕隐”:并非简单的“仕”或“隐”,而是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融为一体。它体现了士人在特定历史环境(如政治动荡、个人际遇不佳)或个人志趣下,既不完全放弃社会责任(可能担任闲职、地方小官),又保持一定的超脱与独立,在心灵深处向往或实践着隐逸生活。这是一种“身在魏阙,心在江湖”或“亦官亦隐”的状态。
二、 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仕隐”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尤其是儒道互补)密切相关。
- 儒家与道家的影响: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当士人仕途受挫或对现实政治失望时,道家思想常成为精神慰藉,催生“仕隐”心态。《辞源》在解释相关词条时,常涉及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的归隐之思。
- 特定历史背景:如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宋元之际等朝代更迭、政治黑暗时期,“仕隐”成为许多士人平衡理想与现实、保全性命与气节的普遍选择。学者指出,这种“仕隐文化”是士人阶层在专制政治压力下寻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一种智慧。
三、 典型表现与代表人物
- “中隐”模式:唐代诗人白居易明确提出“中隐”概念,认为担任地方闲散官职(如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或远离政治漩涡中心的官职,既能免于饥寒,又能享受一定的清闲与自由,是介于朝堂大隐与山林小隐之间的理想状态。其诗作《中隐》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 王维的实践: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在担任官职的同时,长期隐居辋川别业,创作了大量充满禅意和山水之美的诗歌,是“仕隐”生活的典型代表。其生平与创作深刻诠释了仕宦与隐逸的完美结合。
- 苏轼的心态:宋代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他在逆境中常以旷达的胸怀面对,在地方官任上造福一方,同时寄情山水、诗文、禅理,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仕隐”精神的精髓。
四、 精神实质
“仕隐”的核心在于士人内心的调适与平衡:
- 对现实的妥协与超越:不完全放弃社会责任,也不完全屈服于政治压力或名利诱惑,在可能的范围内保持精神独立和人格尊严。
- 对自由的追求:在体制内寻求相对的心灵自由和生活情趣,将隐逸的理想融入日常生活。
- 对生命价值的多元探索:不局限于单一的功名追求,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实现人生价值的多元化。
总结来说,“仕隐”是中国古代士人创造性地解决“出仕”与“归隐”矛盾的一种人生哲学和实践方式,体现了他们在社会角色与个人志趣、社会责任与精神自由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士人心态的重要概念。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权威工具书释义基础)
- 《辞源》 (商务印书馆,历史文化背景阐释)
- 相关学术论文(如探讨士大夫心态、隐逸文化等主题,来源: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
- 王维研究专著及传记 (如《王维集校注》及相关生平研究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仕隐”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其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出仕与退隐的结合
指官员在任职(“仕”)与归隐(“隐”)之间的选择或交替。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仕途与个人志趣的权衡。例如清代钱大昕在《卢氏群书拾补序》中提到“仕隐踪迹”,即描述官员在不同阶段的仕途与隐退经历。
-
居官不亲公务
指虽担任官职但不处理实际公务,类似“挂名”状态。例如唐代杨初任江西王仲舒的从事时,整日吟诗作赋而不理公事,被称为“仕隐”。
二、扩展含义与文化内涵
- 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古代文人常通过“仕隐”表达对官场纷争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如清代方文在诗中写道“仕隐虽殊途,握手伤怀抱”,展现了仕与隐的情感矛盾。
- 现代引申:现代语境中也可指事业有成后选择退居二线、追求宁静生活的态度(参考,但需注意此释义来自低权威来源)。
三、使用示例
- 古籍例句:“仕隐虽殊途,握手伤怀抱”(清·方文《梦崔正谊李溉林二明府见访》诗)。
- 现代造句:“他厌倦了职场纷争,决定效仿古人仕隐,归乡务农。”(参考的造句逻辑)
提示: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或更多例句,可查阅《实宾录》《卢氏群书拾补序》等古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素好古挨整北裔綳冬编遣拨理不德不蔓不枝不然布述册奏朝燕仇饷搭街坊大客蝶羽妃匹風幕風聲鶴唳敢不承命滚柱轴承果将罕父合头黄耇护持惑媚火鱼减缩浇水教唆犯郊天赦踞盘空口白话口羞馈粮窥望老疙疸狸奴隆窰陆弟冒失鬼溟滓拟程盼祷频频普罗列塔利亚特轻霞啓譬生硬时主胎藉淘换跳马顽谬未元五衰狎猎象牙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