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王法之當誅滅者。《漢書·谷永傳》:“廢先帝之法度,聽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 顔師古 注:“王誅,謂王法當誅者。” 清 陳确 《破帷》詩:“曷為佑諸兇,食人勝豺虎,一一漏王誅,書史徒欺予。”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謹操守》:“縱免王誅,難逃鬼罰。”
(2).謂天子的讨伐。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昔 袁術 僭逆,王誅将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諸侯禦師,則雲肅将王誅。” 唐 朱敬則 《北齊高祖論》:“王誅欲加,命乃懸於鬼籙。”
“王誅”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王法當誅滅的對象
指按照王朝法律應當被處決的人或勢力。例如《漢書·谷永傳》提到“縱釋王誅”,顔師古注釋為“王法當誅者”。清代陳确的詩句“一一漏王誅”也體現了這一用法,暗指違法者逃脫法律制裁的現象。
天子發動的征讨
特指帝王對叛亂、不臣服者的軍事讨伐。如漢末陳琳在《檄吳将校部曲文》中稱“王誅将加”,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肅将王誅”,均指代天子以武力維護統治權威的行為。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已不常見。其核心邏輯在于強調“王權”與“法度”的結合,既包含法律層面的制裁,也涉及帝王直接發動的軍事行動。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側重點,例如“縱釋王誅”偏向法律範疇,而“肅将王誅”則明确指向軍事征伐。
《王誅》是一個四字詞語,意思是指對王朝進行推翻或者反抗。它由一個形容詞“王”和一個動詞“誅”組成,表達了對國家政權的不滿或反叛情緒。
《王誅》這個詞的部首是目,共有10個筆畫。
《王誅》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和曆史。在古代中國,王朝的權力常常被視為絕對的,個别人物或團體可能會試圖通過誅殺皇帝或推翻王朝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标。
《王誅》的繁體字為「王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體,而《王誅》這個詞也不例外。其中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王殂」,指的是推翻王朝、殺死王室成員的行為。
1. 為了實現自由和民主,人民終于決定對這個腐朽的王朝進行《王誅》。
2. 學生們掌握了曆史知識後,開始對教科書中描繪的王朝進行《王誅》。
1. 王朝:指的是帝王管理下的政權體系。
2. 誅殺:指的是明确的目的殺害某人。
3. 廢黜:指的是剝奪某人的地位或職位。
1. 叛亂:指的是反抗或推翻政權的行為。
2. 推翻:指的是從根本上使某個政權或體制失去權力。
繼位:指的是接替或繼承某個國家或政權的權力。
【别人正在浏覽】